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并伴有出血倾向。
猴痘的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C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猴痘主要是感染猴痘病毒所致,其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和猴痘患者。猴痘病毒通过咬伤、抓伤、密切接触等途径而感染,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并发症治疗、心理支持治疗。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C,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可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1]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J].2022.
[2]张萍等.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下[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48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