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毛囊炎皮损表现为炎性毛囊性丘疹和小脓疱,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马拉色菌毛囊炎多为球形或糠秕马拉色菌感染所致,可外用真菌药物治疗。
皮损好发于颈部、胸前部、肩背部等处,呈现弥漫性或散在性发病,多呈对称性,皮疹为圆顶状毛囊红色小丘疹,互不融合,周围有红晕。
丘疹间可有毛囊性小脓疱,半球形,直径2~4mm,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数十至数百个密集或散在分布。
患者可出现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常伴有灼热和刺痛感,运动或洗澡后出汗,可加剧瘙痒。
本病的病原菌多为球形或糠秕马拉色菌。马拉色菌为人体正常寄生菌,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等促发因素下,可促使马拉色菌在毛囊内大量繁殖从而致病。
本病易于诊断,根据典型皮损及真菌镜检阳性即可诊断为马拉色菌毛囊炎。
本病侵犯毛囊,部位较深,应选用渗透性好的外用抗真菌药,如丙二醇、酮康唑乳膏等,也可辅助使用酮康唑洗剂或二硫化硒香波洗澡。若皮损泛发、炎症较重,且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联合口服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注意,以上用药以及操作需谨遵医嘱,切不可自行处理。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91.
[2]朴永君.皮肤性病学 高级医师进阶.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