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初期图片

本文由有来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概述

  • 龋齿初期又称浅龋,临床表现为牙体出现白垩色、黄褐色或黑褐色的颜色改变,,可分为窝沟浅龋、平滑面浅龋及牙颈部浅龋。

  • 浅龋是龋病的初级阶段,由多种因素导致,一般与细菌和牙菌斑、食物及牙齿所处的环境等有关。

症状

龋齿初期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窝沟浅龋、平滑面浅龋及牙颈部浅龋。

窝沟浅龋

是窝沟龋发展的初级阶段,病变部位在沟侧壁和沟底的釉质内,表面牙釉质的色、形、质改变很不明显,没有外形缺损和自觉症状。随着龋蚀的发作,窝沟周围釉质的颜色变为黑褐色,探诊时尖探针能伸入窝沟内并被卡住,沟底和沟壁的釉质变软。

窝沟浅龋图

平滑面浅龋

平滑面浅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形成龋斑。初期时釉质表面出现失去光泽的白垩色斑点,日久因色素沉着,白垩斑渐变为黄褐色斑或褐色斑。病变进一步发展,表面釉质粗糙变软,可形成釉质缺损。平滑面浅龋时病变进展缓慢,临床无自觉症状。

平滑面浅龋图

牙颈部浅龋(根面浅龋)

也称牙骨质龋,多见于老年人。牙龈退缩、牙根暴露以后,根面牙骨质可发生龋损。病变组织呈浅褐色,病变表浅、范围较大,探诊时表面粗糙质软,患牙常有牙齿敏感症状。

牙颈部浅龋图

病因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口腔微生物、碳水化合物、敏感的宿主和食物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诊断

根据浅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一般即可确诊。若难以确定,可列为可疑龋,半年左右复诊检查。此外,还可进行相关检查,X线检查显示龋坏部位透射影像或边缘模糊,荧光检查显示龋坏部位发出荧光。

治疗

浅龋未形成龋洞,应首先考虑非修复性治疗;浅龋已形成龋洞,则采用修复性方法治疗,一般为直接充填。

非修复性治疗

非修复性治疗是不切割或少切割牙体龋损组织,采用药物或再矿化使龋损停止发展或消失的治疗方法。药物包括10%~30%硝酸银、氟化物、高分子防龋涂料。 再矿化疗法可用再矿化液作含漱剂,每日含漱,也可局部反复涂擦。

修复性治疗

采用手术切割、去净龋坏组织,并将龋洞制备成一定形状的窝洞,在保护牙髓的情况下,用充填材料填充窝洞,以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

参考文献

[1]郑麟蕃,张震康主编.实用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0-31.

[2]张志愿主编.口腔科学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45.

[3]张汉东主编.口腔疾病诊疗常规[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0.

[4]林梅,李龙江主编.口腔感染疾病诊疗常规[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6.

展开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