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常发生与头部、面部、胸背等皮脂溢出的部位,发生于面部的称为面部脂溢性皮炎,典型皮损表现为覆盖油腻性鳞屑的红斑。
面部脂溢性皮炎病因不明,可能与马拉色菌感染、免疫因素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有关。
面部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眉弓、鼻唇沟及胡须区域,常会蔓延至耳后与发际边,呈红斑及油腻性脱屑。
在眉弓处表现为眉及其周围弥漫性红斑、脱屑,可有瘙痒,睑缘发红,上覆白色纤细鳞屑,严重时可形成溃疡。鼻唇沟和鼻翼可有淡黄色或红黄色鳞屑性红斑。
面部脂溢性皮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马拉色菌定植、脂质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与个体易感性相关。此外,精神因素、维生素B族缺乏、饮食因素等均可影响本病发生和发展,且头部脂溢性皮炎较面部更为常见。
面部脂溢性皮炎不难诊断,根据皮损发生的部位和症状(皮损为红色斑片,边界清楚,可伴有皲裂、渗出和结痂),基本可以确诊。
一般治疗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和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患处,使用温和润肤乳。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包括硫黄、水杨酸、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同时可联合应用口服药物,如瘙痒剧烈时可用止痒镇静剂;真菌感染或者大面积损害可用伊曲康唑;细菌感染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等。
[1]张学军,郑捷主编.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0.
[2]赵辨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上下册(第2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