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在临床上可分为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可出现红斑、斑块等异常。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性激素等有关。
红斑狼疮在临床上可分为皮肤型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具体症状如下: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包括盘状红斑狼疮、冻疮样红斑狼疮等。
盘状红斑狼疮:早期表现为扁平或微微隆起的附有黏着性鳞屑的盘状红斑、斑块,剥去鳞屑可见角栓和扩大的毛囊口。好发面部,特别是鼻部、面颊,无自觉症状或伴有轻微瘙痒灼热感、低热、乏力、关节痛。
冻疮样红斑狼疮:多发生在寒冷潮湿的环境,通常颜面部先出现盘状红斑狼疮,有时可见系统性受累,有时类似肉样瘤病。多见于女性,多出现于指尖、耳廓、小腿与足部。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皮肤表现初起为水肿性红斑和(或)斑块,逐渐向外围扩大成环形或弧形,可与邻近的皮损融合成多环形或脑回形,边缘红色、隆起,内侧缘覆细小鳞屑,中央消退后留浅灰色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或呈离心性环环中央消退处又起新环。
早期表现多样,器官受累并非一同出现,以发热、关节痛、面部蝶形红斑为常见早期症状,有时血液系统受累或肾炎也是首发症状。关节痛常表现为多个关节受累,肿痛可伴肌肉疼痛,好发于手指、脚趾、膝腕关节。血液系统受累可出现可有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肾炎可出现水肿、高血压。
本病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药物、物理因素、性激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本病可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皮损特点与分布,及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病理检查作出诊断。
患者应避免日晒、受凉和劳累,预防各种感染。育龄期女性应采用非药物避孕措施,病情持续稳定的患者可在医生监护下生育。
皮肤型红斑狼疮的治疗:
系统治疗:抗疟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适用于全身症状轻微、仅有皮损、关节痛者。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药物,应依据病情轻重给予不同剂量。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对单用糖皮质激素疗效较差或有禁忌证者。另外,静脉注射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适用于难治性或糖皮质激素的辅助治疗。生物制剂、血浆置换、血液透析和干细胞移植等可依患者病情试用。
局部治疗: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封包,或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萘德注射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
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免疫调节剂等,还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重症病例可应用血浆置换疗法;除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外,还可给予精神症状的对症治疗。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1-146.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33-235.
[3]赵辨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上下册)第2版[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