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5种皮肤病图片

本文由有来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概述

  • 糖尿病引起的皮肤损害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糖尿病皮病、糖尿病性大疱、皮肤感染、糖尿病足病等。

  • 引起皮肤损害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症状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大多见于胫前和足踝,75%以上为双侧性,也可累及手、前臂、腹部,面部和头皮。起初为红褐色丘疹,缓慢增大,相互融合成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斑块。以后斑块中央萎缩呈淡黄色,表面光滑有陶瓷样光泽,伴有毛细血管扩张。35%的患者皮损可自发或因外伤发展成溃疡。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若发展为溃疡或溃疡继发感染时,则伴有疼痛。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图

糖尿病皮病
临床上,损害为数个环形或不规则形的红色丘疹或斑块,呈双侧性、非对称性分布于下肢伸侧,以后发展成萎缩性、高度色素沉着伴细小锁屑的斑疹。皮损也可见于前臂、臀部和足踝两侧。陈旧皮损消退或持久不退,新的皮损又出现。糖尿病皮病通常无自觉症状、无溃疡化倾向。

糖尿病皮病图

糖尿病性大疱
这种无痛性水疱自发产生,周围无红晕,主要见于小腿和足的背部及两侧,有时手和前臂也可发生,甚至只累及双手。大小从几个毫米到几个厘米,疱液无菌、清澈。无自觉症状,2~5周可自愈,原来部位和新的部位都可以有新水疱的出现。

糖尿病性大疱图

皮肤感染
血糖升高导致皮肤组织中的糖原含量也升高,因此为细菌、霉菌的感染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患者常可出现脓疱疮、毛囊炎、疖、痈、镰疮、丹毒以及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镰疮腿图

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足病的发生由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共同引起,后者更为重要。血管病变可累及大血管、小动脉和毛细血管,血液流至毛细血管前已形成广泛动静脉分流,从而造成这些部位组织供氧的不足。神经病变主要累及感觉神经,表现为痛觉、振动觉和位置觉的减退。由于这种调节作用的减弱,导致了创伤的发生发展,最后形成皮肤破损。此外,自主神经病变引起分泌汗液功能的丧失,使皮肤干燥,易出现皮肤裂开、皮肤表面的慢性炎症。创伤修复和感染控制需要局部血流增加,但血管病变又削弱了这种作用,引起局部缺血和微血栓形成。血流分布的异常最终造成继发性皮肤变厚硬化,而出现溃疡和坏疽。

糖尿病足图

病因

糖尿病皮肤损害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与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感染及其他代谢紊乱相关。

诊断

根据患者糖尿病史、症状体征、皮损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 积极治疗糖尿病,对症处理各种皮肤损害。

  • 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

  • 口服抗组胺药物及镇静催眠药,也可选用维生素C、钙剂等。

  • 外用炉甘石洗剂、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霜剂。

  • 物理疗法,如紫外线照射、矿泉浴等。

参考文献

[1]柳河等著,新编内分泌代谢病学[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5:539.
[2]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81-1185.
[3]吴宇澄编著.临床内分泌与代谢疾病[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50.

展开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