癣的种类与辨别图片

本文由有来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概述

  • 癣又称为皮肤癣菌病,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等皮损,伴脱皮和明显瘙痒。

  • 皮肤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角质层、毛发和甲板引起感染。

症状

皮肤癣菌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头癣

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头癣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4种类型。

  • 黄癣:皮损初为针尖大小的淡黄红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以后形成黄豆大小的淡黄色痂,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黄癣痂) ,严重者可覆盖整个头皮,除去痂后下面为潮红糜烂面。

头部黄癣图

  • 白癣:皮损初为群集性红色小丘疹,可向四周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上覆灰白色鳞屑,附近可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称为“母子斑”。患区头发一般在距头皮2~4mm处折断,残根部包绕灰白色状鳞屑,称为菌鞘。

头部白癣图

  • 黑点癣:皮损初为散在的鳞屑性灰白色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根在毛囊口处呈现黑点状。皮损炎症轻或无炎症,稍痒。

头部黑点癣图

  • 脓癣:皮损初起为成群的炎性毛囊性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其表面在毛囊口处形成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常伴有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肿。

头部脓癣图

体癣

皮损初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环状或多环状红斑。

体癣图

股癣

好发于腹股沟部位,也常见于臀部,单侧或双侧发生。基本皮损与体癣相同,部分患者可出现湿疹样改变。由于患处透气性差、潮湿、易摩擦,常使皮损炎症明显,瘙痒显著。

股癣图

手足癣

足癣多累及双侧,往往由一侧传播至对侧,而手癣常见于单侧。根据临床特点不同,手足癣可分为水疱型、鳞屑角化型、浸渍糜烂型3种类型。

  • 水疱型: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缘。皮损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糜烂面,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

水疱型足癣图

水疱型手癣图

  • 鳞屑角化型:好发于掌跖部及足跟,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

鳞屑角化型足癣图

  • 浸渍糜烂型(间擦型):好发于指(趾)缝,足癣尤以第3~4和4~5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及渗液,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

浸渍糜烂型足癣图

甲癣

表现为手指甲或脚趾甲下出现白色或黄色斑点,随感染加深指(趾)甲出现变色、增厚,并在边缘处断裂,最终导致甲结构完全破坏,指(趾)甲分离及甲板脱落。

甲癣图

病因

皮肤癣是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由皮肤癣菌感染所致。可通过直接接触癣病患者的皮损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传播,也可通过自身接种传播。局部潮湿多汗、免疫力较弱等是皮肤癣菌病的高危因素。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如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滤过紫外线灯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头癣

尽可能将病发剪除,可用硫黄皂或酮康唑洗剂洗头,口服药物可选用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外用药物有碘酊、联苯苄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等。

体股癣

外用药物可用各种唑类(如酮康唑、联苯苄唑等)、丙烯胺类等抗真菌药;系统药物治疗可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与外用药物联合治疗。

手足癣

外用药物治疗可选用唑类霜剂或溶液、硼酸洗液、氧化锌粉、咪康唑粉、复方苯甲酸软膏等;系统药物治疗可应用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联合抗生素治疗。

甲癣

在去除病甲后可外用冰醋酸、碘酊;也可采用尿素软膏封包,再外用环吡酮、阿莫罗芬甲涂剂。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郑捷,等.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4-90.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