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皮炎是皮肤接触隐翅虫毒液引起的急性皮炎。初期皮损主要为局部红肿,水疱等。
隐翅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夏季时隐翅虫皮炎高发季节,好发于面、颈、胸、背及四肢暴露部位。
毒液接触皮肤2~4小时后,在接触部位出现局部点状、条索状等不同形状的水肿性红斑。约12小时后红斑上出现水疱、脓疱,皮损周围有红色丘疹或水疱,伴有瘙痒或烧灼感。
隐翅虫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为一种强酸性毒液。当隐翅虫夜间落在裸露的皮肤表面爬行,虫体受到拍打或被击碎时,会释放毒液,引起皮肤损害。
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病史、发病季节、临床表现等作出诊断。隐翅虫皮炎夏秋季高发,可小范围流行。早晨起床时发现暴露部位点状、条索状红斑,表面有水疱、脓疱。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当皮疹无明显糜烂渗出时,可先用肥皂水清洗皮肤,再外涂薄荷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局部有明显糜烂、渗出时,可用1%~2%明矾、5%碳酸氢钠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还可口服抗组胺药,重者口服糖皮质激素。另外,应保持好环境卫生,关好纱门纱窗等,预防隐翅虫叮咬。若发现身上有虫体,避免用手直接抓取或拍击。
[1]吴志华,史建强,李定.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01: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