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麻腮风起红疹子临床上称为药疹,患者皮肤会出现红色斑丘疹或小风团,多密集对称分布,患者自觉瘙痒。
打麻腮风起红疹子的病因较为复杂,与个体因素和药物因素有关。
打麻腮风起红疹子多为麻疹型药疹、猩红热型药疹,少数也可能是荨麻疹型药疹,具体症状如下:
麻疹型药疹
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严重者可伴发瘀点,瘙痒明显。
猩红热型药疹
皮损呈弥漫性鲜红斑,或呈米粒至豆大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常从面颈部向躯干四肢分布,1~4天内遍布全身,尤以皱褶部位或四肢屈侧更为明显,皮损可密集、融合,形态酷似猩红热皮损,但瘙痒明显。
荨麻疹型药疹
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现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如果风团较小又突出于皮肤表面,患者会误认为是红疹子。皮损消退缓慢,患者感觉瘙痒或轻痛,也可出现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本病与个体因素和药物因素有关。个体因素一般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药物因素方面则与麻腮风疫苗的分子特性、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等有关。
根据麻腮风疫苗注射史、典型皮损进行诊断,同时需排除巨有类似皮损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打麻腮风起红疹子较类似皮肤病更为鲜艳,瘙痒更为明显。
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治疗方案,如患者病情较轻一般可给与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及钙剂等,必要时给予小剂量泼尼松,皮损好转后可逐渐减量;局部若以丘疹为主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病情较重者应尽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另外需要注意防治继发感染,给予加强支持疗法、皮肤护理和外用药物治疗等。
[1]张学军,郑捷主编.皮肤性病学(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