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结构图

本文由有来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概述

  •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结构较为复杂。

  • 大肠具有吸收功能、免疫功能、排便及控便功能、分泌功能、运动功能等。

结构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具体如下:

  • 盲肠:长约6-8m,是大肠中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其表面的三条结肠带(网膜带、系膜带和独立带)集中于阑尾根部。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称回盲口,此处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黏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

  • 大肠结构图

    盲肠结构图

  • 阑尾:一般长5-7cm,分根部、基部和末端。根部为盲肠3条结肠带汇聚处,多在回盲口后下方2cm左右,开口于盲肠,开口处有半月形黏膜皱襞,称阑尾瓣,阑尾瓣可防止粪屑及异物进入阑尾腔。

  • 阑尾结构图

  • 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结肠的直径自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是结肠腔最狭窄的部位。

  • 结肠结构图

  • 直肠:在矢状面上形成两个弯曲,包括骶曲和会阴曲。骶曲是直肠上段沿着骶尾骨的盆面下降,形成一个凸向后方的弓形弯曲,距肛门7-9cm。直肠会阴曲是直肠末段绕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一个凸向前方的弓形弯曲,距肛门3-5cm。在冠状面上也有三个突向侧方的弯曲,中间较大的一个凸向左侧,上、下两个凸向右侧。

  • 直肠结构图

  • 肛管: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内有血管和纵行肌。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皱襞相连,称肛瓣。每一肛瓣与其相邻的两个肛柱下端之间形成开口向上的隐窝称肛窦,窦深3-5mm,其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 肛管结构图

功能

大肠的具体功能如下:

  • 吸收功能:大肠是消化道末段,主要功能是吸收肠内容物的水分和无机盐,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 免疫功能:大肠内阑尾及盲肠处的淋巴结,是产生B细胞的场所,可以起到防御外来细菌、病毒,保护机体免受损害的功能。

  • 排便功能: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刺激肠壁的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到大脑皮质引起便意,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即可发生排便反射。

  • 分泌功能:大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大肠黏液,还含有少量的二肽酶和淀粉酶,可以润滑粪便,保护肠黏膜免受机械损伤。

  • 运动功能:大肠有多种运动形式,但运动少且缓慢,对刺激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与大肠作为粪便的贮存场所相适应,大肠的运动包括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推进运动、蠕动等。

  • 袋状往返运动:是由环行肌不规律地收缩引起,为空腹时多见的运动形式,其作用主要是对大肠内容物缓慢搓揉,促进水分吸收。

  •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是指大肠环形肌有规则收缩,将一个结肠袋的内容物推移到邻近肠段。若多个结肠袋同时收缩,把肠内容物缓慢推进到下一肠段的运动称为多袋推进运动,进食后或结肠受到拟副交感药物刺激时,这种运动增加。

  • 蠕动:大肠的蠕动能将肠内容物向前推进,通常始于横结肠,可将大肠部分内容物推送至乙状结肠或直肠。

参考文献

[1]丁文龙,刘学政.系统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0-114.

[2]李继承,曾园山.组织学与胚胎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42-143.

[3]王庭槐.生理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90.

[4]陈杰,周桥.病理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60-261.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