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红色的小血点可能多种原因所致,较为常见的为蜘蛛痣、过敏性紫癜,还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有关,需结合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蜘蛛痣
- 当肝脏功能受损或处于青春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可导致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形成蜘蛛痣,其形态特点为中央有一个小红点,周围有许多细小的血管分支,形似蜘蛛,常见于面部、颈部、上胸部、肩部及上肢等部位。
- 对于健康人群因生理原因出现的蜘蛛痣,一般不需要治疗,待体内激素水平恢复正常后可自行消退,若蜘蛛痣是由肝脏疾病引起,则应针对肝脏疾病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肝炎、改善肝功能等,对于蜘蛛痣本身,可采用激光治疗或电灼治疗,通过高温破坏扩张的血管,使其闭合消失。
2、过敏性紫癜
- 机体对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血液渗出至皮肤、黏膜下形成紫癜,表现为皮肤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常对称分布,可伴有腹痛、关节痛、血尿等症状。
- 建议积极寻找并去除致病因素,如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停用可疑药物、治疗感染病灶等,症状较轻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以减轻过敏反应。对于病情较重,伴有腹痛、关节痛或肾脏损害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必要时联合免疫抑制剂。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止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皮肤表现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瘀点,可遍及全身,以下肢多见,常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
- 若血小板计数轻度减少且无明显出血症状,可密切观察,暂不治疗,对于有出血症状或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者,建议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若激素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证,可考虑脾切除或使用免疫抑制剂。
4、压力性紫癜
- 压力性紫癜是由于局部血管受压,导致血管内压力增高,血管壁破裂出血而形成的紫癜,常见于剧烈咳嗽、呕吐、哭闹、分娩、便秘用力等情况下,使面部、颈部、眼周等部位的毛细血管压力瞬间升高而破裂出血,表现为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群集或散在分布的紫红色瘀点。
- 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去除诱发因素后,紫癜通常会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消退,可适当抬高患肢或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回流,局部冷敷可在早期减轻出血和肿胀,但要注意避免冻伤。
5、樱桃样血管瘤
- 樱桃样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皮肤血管病变,主要是由于皮肤血管的增生和扩张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皮肤的血管壁弹性逐渐减弱,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出现局部的异常增殖,从而形成一个个红色的小血点,形似樱桃,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包括躯干、四肢近端等。
-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若出于美观考虑或血点有增大、破溃等变化时,可采用激光治疗,冷冻治疗也可选择,利用液氮的低温使病变组织坏死脱落,但可能会留下色素沉着或轻微疤痕,效果相对激光治疗略逊一筹。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皮肤上出现红色小血点的情况,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皮肤上红色的小血点有哪些注意事项
- 养成定期检查皮肤上红色小血点的习惯,至少每周进行一次细致观察,查看小血点的数量是否增加、面积是否扩大、颜色有无加深或变浅、形状是否规则以及分布范围是否蔓延等,通过持续的观察,可以及时捕捉到小血点的细微变化,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尽量避免对有红色小血点的皮肤区域进行搔抓、摩擦或挤压,搔抓可能会导致小血点破裂出血,使局部皮肤受损,增加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引发新的小血点出现,摩擦和挤压同样会对小血点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小血点位于容易受到外力碰撞的部位,如手部、肘部等,在日常活动中要格外小心,防止碰撞导致出血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