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的症状多样,主要与空洞所在的脊髓节段、大小以及发展速度等因素有关,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1、感觉障碍:
- 分离性感觉障碍:这是脊髓空洞症最典型的感觉症状。患者对痛觉、温度觉的感知出现障碍,但触觉及深感觉(如位置觉、振动觉)相对保留。比如,患者可能在洗澡时无法准确感知水温,或在接触热的物体时,没有疼痛的感觉,导致烫伤;在日常生活中,对针刺等疼痛刺激也反应迟钝,但却能正常感觉到触摸物体的质地、形状等。
- 感觉减退或消失:随着病情进展,病变节段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消失范围可能逐渐扩大,患者会感到肢体麻木、发凉,好像有一层东西隔着,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变得不灵敏。
2、运动障碍:
- 肌肉无力与萎缩:上肢肌肉常最先受累,表现为手部小肌肉无力,如握拳不紧、手指活动不灵活等,进而逐渐出现手部及前臂肌肉萎缩,呈现“爪形手”畸形。严重时,肩部、上臂肌肉也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肢抬起困难,无法进行如梳头、穿衣等日常活动。
- 下肢运动障碍:患者下肢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出现行走不稳、易摔倒,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有“剪刀步态”,即行走时双腿内收,交叉前行。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皮肤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指甲变脆、易裂,手指、脚趾等部位可能出现溃疡、冻伤,且由于患者感觉障碍,对这些损伤往往难以察觉,容易导致感染和伤口不愈合。
- 泌汗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多汗或无汗的情况,有的患者一侧身体出汗过多,而另一侧则无汗,这种泌汗异常可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出现,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 排尿排便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或排尿困难等症状,排便方面可能出现便秘或大便失禁,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部分脊髓空洞症患者可能伴有脊柱侧弯、后凸等畸形,这是由于脊髓病变影响了脊柱周围肌肉的平衡和神经支配,导致脊柱发育异常或形态改变。脊柱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还可能进一步压迫脊髓,加重病情。
脊髓空洞症的治疗
- 对于由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原因引起的脊髓空洞症,常采用枕骨大孔减压术等。通过切除部分枕骨、寰椎后弓等,扩大枕骨大孔及颈椎管入口处的空间,解除小脑扁桃体对脊髓的压迫,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从而缓解脊髓空洞的进展。
- 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脊髓空洞-腹腔分流术等。其目的是将脊髓空洞内的液体引流到其他部位,以减轻空洞内的压力,缓解对脊髓组织的压迫,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 通过热敷、按摩、超声波等物理方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适用于病情稳定,无明显手术禁忌或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患者,可在药物治疗或手术后配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