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是指肾小球滤过率突然或持续下降,导致氮质废物在体内储留,并引发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综合征。这一状况可能发生在原本无肾脏疾病的患者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原有稳定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中,表现为肾功能急剧恶化。
- 急性肾衰竭的发生原因主要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肾前性急性肾衰竭最常见,占60%-70%,主要是由于血容量不足、有效动脉血容量降低,或肾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肾脏灌注不良。这类原因可能包括大出血、中暑、严重的脱水等,使得肾脏供血不足。
- 肾性急性肾衰竭是由肾实质损伤引起的,例如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肾后性急性肾衰竭则主要是由于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如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尿道梗阻等。
- 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多样,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化,在起始期,患者可能伴有低血压、脓毒血症等原发疾病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入持续期。在这一阶段,患者的尿量逐渐减少,甚至无尿,持续时间可能为数天至数周不等。
- 由于氮质废物在体内储留,患者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呼吸系统症状,如呼吸困难、憋气等;以及心血管系统症状,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患者还可能出现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症状。
急性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状况,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严重感染患者等,应积极预防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急性肾衰竭需要如何护理
1、病情监测与记录: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以及出入量平衡,确保液体管理的精准性。定期检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以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2、饮食与营养管理:根据患者的肾功能状况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限制蛋白质、钾、磷等物质的摄入,减轻肾脏负担。提供充足的热量和必需营养素,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康复。
3、预防感染与清洁护理:加强患者的口腔、皮肤、会阴等部位的清洁护理,预防继发感染。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预防肺部感染。
4、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减轻焦虑和恐惧。与患者家属沟通,共同为患者创造积极的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