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自闭症孩子的症状包括社交、语言、行为等多个方面,从轻微的社交兴趣缺乏到严重的自我刺激行为加重。家长需密切留意孩子的日常表现变化,如果发现疑似症状,可以详细记录异常行为及出现频率,及时反馈给医生或治疗师。
1、社交兴趣缺乏:初期表现为对他人的存在不太在意,很少主动接近其他孩子或大人。在集体场合中,常独自徘徊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关注他人的活动。但可能对熟悉的家人有一定的依恋,只是互动方式较为单一,如仅在有需求时才会靠近家人,缺乏主动分享与交流的意愿。
2、语言表达障碍:开口说话时间明显延迟,词汇储备极少。只能发出一些简单模糊的音节,难以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感受。当想要某样东西时,无法准确说出名称,更多依靠手指或哭闹来示意,对他人的语言指令也大多茫然不知,沟通交流存在极大困难。
3、刻板动作出现:开始出现重复性的动作,如反复开关门、按动玩具开关等。这些动作具有固定的模式和频率,每天会持续较长时间。孩子在做这些动作时极为专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很难引起其注意,若强行中断,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表现为哭闹、挣扎等。
4、目光对视困难:在与他人交流时,几乎不能与对方进行目光对视。即使大人刻意引导,孩子的眼神也会很快游离,看向别处。这使得孩子难以从他人的眼神中获取情感信息和社交暗示,进一步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发展,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极为淡漠和疏离。
5、情绪反应异常:情绪变化较为突然且难以理解,可能会毫无缘由地大笑或大哭,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超出正常范围。如在安静的环境中突然尖叫、哭闹,且安抚效果不佳,情绪爆发时还可能伴有扔东西、打滚等行为,家长很难预测和控制孩子的情绪状态。
6、感知觉失调:对一些感觉刺激过度敏感或迟钝,如对特定的声音极度恐惧,听到时会捂住耳朵、惊慌失措;而对轻微的碰撞或疼痛却反应微弱。对光线的强弱变化也很敏感,在强光下可能会眯眼、抗拒,对一些质地的衣物或物品接触皮肤会表现出强烈的不适或偏好。
7、游戏方式单一:玩玩具的方式刻板且缺乏想象力,如只喜欢将积木排成直线,而不会像正常孩子那样用积木搭建各种造型。对玩具的功能理解有限,不懂得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只是机械地重复某个动作或玩法,难以参与到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活动中。
8、环境适应力弱:对生活环境的改变适应极为缓慢,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如更换了吃饭的餐具或睡觉的房间布置,都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表现为哭闹、拒绝进食或入睡等。在新环境中,孩子可能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难以放松和融入。
9、认知发展滞后:对周围事物的认知理解明显低于同龄孩子,不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物体、颜色、形状等基本概念。如无法区分圆形和方形,对动物、水果等常见事物的名称和特征也不了解,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速度极为缓慢,且容易遗忘。
10、自我刺激行为加重:随着时间推移,自我刺激行为的频率和强度增加。除了之前的刻板动作,可能会出现咬手指、舔墙壁等自伤性或不卫生的行为。这些行为在孩子感到焦虑、无聊或兴奋时更为频繁,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也给家长的照顾和教育带来极大挑战。
家长要保持耐心和信心,持续关注孩子的治疗进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不要强迫孩子进行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交流,尊重孩子的节奏与感受,循序渐进引导。家长也要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的支持,避免因长期照顾压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长的情绪稳定对孩子的康复有着重要影响。
2岁孩子自闭症的治疗
- 积极开展行为疗法,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行为训练中,如采用应用行为分方法,将复杂的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通过奖励机制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比如当孩子与他人有短暂眼神接触时,及时给予表扬或小零食奖励,逐步提高孩子的社交和生活技能,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
- 注重沟通训练,借助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等工具,帮助孩子学习表达需求和想法。从简单的图片选择开始,让孩子学会用图片向他人示意自己想要的东西,逐渐过渡到使用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家长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练习,鼓励孩子发声,提高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 营造家庭支持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合理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包括固定的起床、吃饭、玩耍、睡觉时间,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逐渐建立安全感和秩序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 必要时药物干预,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康复训练效果,可以考虑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如针对严重的情绪波动可使用情绪稳定剂;对于睡眠障碍可在医生建议下使用改善睡眠的药物,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需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