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心脏起搏器在治疗心律失常和改善心脏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限制,如手术风险等,建议根据医生建议选择。
- 改善心律失常: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器能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有规律地跳动,有效改善心跳过缓的问题,使心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节律,缓解因心率过慢引起的头晕、乏力、黑矇等症状。心脏起搏器还可以纠正各种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等。
- 提高生活质量:安装起搏器后,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增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进行适度的运动、工作和社交活动,不再因心脏问题而频繁受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质量。
- 预防心脏骤停:在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情况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骤停的风险很高。起搏器的植入可以持续监测心脏的电活动,在需要时及时起搏,降低心脏骤停这种危及生命情况的发生几率。
- 延长寿命:通过纠正心律失常,减少因心脏问题导致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等,起搏器有助于延长患者的寿命,让患者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或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意义重大。
- 个性化治疗:现代心脏起搏器具有多种功能和参数,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生理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一些起搏器可以根据患者的活动状态自动调整起搏频率,更好地适应身体的变化,提高治疗效果。
- 自动除颤功能:部分起搏器具有自动除颤功能,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时,能够迅速识别并释放适当的电击能量,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但装心脏起搏器也有一定的潜在危害,如植入部位不适等。
- 手术风险:安装起搏器是一种侵入性手术,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可能会出现出血、感染、气胸等并发症。虽然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 植入部位不适:起搏器植入后,在局部皮肤下会有一个异物感,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植入部位的疼痛、肿胀或麻木,尤其是在术后初期或活动时。这种不适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影响患者的舒适度。
- 电池寿命和更换问题:起搏器依靠电池供电,一般电池寿命在5-10年。当电池电量耗尽时,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更换起搏器。多次手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每次手术都伴随着新的风险。
- 电磁干扰问题:起搏器可能会受到外界电磁干扰,如手机、微波炉、核磁共振检查设备等发出的电磁场。这可能会导致起搏器失灵或引发心律失常,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尽量避免靠近强磁场源。
- 电极移位或损坏:心脏起搏器的电极需要固定在心脏内,如果电极移位或损坏,可能会导致起搏器失去作用或引发其他问题,这可能需要重新手术调整电极位置或更换起搏器。
- 限制活动: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患者需要避免一些剧烈的运动和活动,以免影响起搏器的功能。例如不能过度运动植入侧的上肢,不能提重物等。
- 心理负担:得知体内植入了医疗器械,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可能会过度担心起搏器的功能、手术后遗症或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种心理负担长期存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决定是否安装心脏起搏器之前,患者应充分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策,在生活中也应注意自身要留意有无心悸、头晕、黑蒙等症状,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起搏器设置或排查其他心脏问题。
装心脏起搏器注意事项
- 术后伤口护理:保持起搏器植入部位伤口清洁干燥,术后一周内避免沾水,防止感染。按照医护人员指导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 设备与环境注意:避免靠近强磁场区域,如磁共振成像设备、大型电机设备等,防止磁场干扰起搏器正常工作。使用手机时,保持与起搏器15厘米以上距离,且尽量用对侧耳朵接听。
- 日常活动与监测:术后可逐渐恢复日常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伸展植入侧肢体,如大幅度甩臂等。定期到医院进行起搏器功能检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等进行复查,确保起搏器参数正常,电池电量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