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一般指直肠脱垂,主要由解剖异常、盆底组织薄弱及慢性疾病导致腹压增高引发,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肛内肿物脱垂、肛门失禁等,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多项检查。
1、主要病因
- 解剖因素:如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易失去骶骨的支持而发生脱垂。
- 盆底组织薄弱: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过多导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发育不全或萎缩,对直肠的固定作用减弱。
- 慢性疾病:如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肥大等,这些疾病可增加腹压,使直肠失去骶骨支持,易于脱垂。
2、临床表现
- 肛内肿物脱垂:初发时表现为排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便后自行还纳,随着病情发展,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入肛门内。
- 肛门失禁:反复脱垂可损伤肛门括约肌,导致肛门失禁,控制不住大便。
- 黏液流出及皮肤瘙痒:由于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黏液自肛门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湿疹和瘙痒。
3、诊断措施
- 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便秘、慢性腹泻等病史,观察患者是否有肛内肿物脱垂、肛门失禁、黏液流出及皮肤瘙痒等症状。进行相关检查包括体格检查、直肠指诊、结肠镜检查、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等,以明确诊断。
脱肛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持续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脱肛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肛门狭窄、肛周感染等,甚至增加癌变的风险。
脱肛的治疗措施
- 手法复位:对于轻度脱肛患者,排便后可将脱出的直肠用手轻轻推回肛门内,并用纱布或棉垫压住肛门,防止再次脱出。
- 硬化剂注射: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使黏膜与肌层之间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从而固定直肠,防止再次脱垂。
- 直肠悬吊术:通过手术将脱垂的直肠固定于周围组织上,以恢复其正常位置,该手术适用于中重度脱肛患者,效果较好。
- 直肠切除术:对于部分严重脱肛患者,如直肠黏膜松弛、冗长或伴有其他肠道疾病者,可考虑行直肠切除术,以彻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