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涉及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多种潜在风险。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侵入新生儿体内,并在血液循环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发全身性感染。
2、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也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病毒感染可引起全身多系统的病变,导致新生儿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3、免疫功能低下: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其免疫功能更为低下,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4、母体因素:孕妇在孕期若发生感染,如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导致新生儿出生后发生败血症。而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5、分娩过程中的风险:分娩过程中若医疗器械消毒不严、产程延长或胎膜早破等,都可能增加新生儿接触并感染病原体的机会。
为了预防新生儿败血症,应加强孕期保健,预防和及时治疗母体感染,提高分娩过程中的卫生标准,减少新生儿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同时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 在未明确病原菌前,可结合流行病学和耐药情况,遵医嘱选择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一旦病原菌明确,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遵医嘱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药物增强免疫力。
-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对于肝肾功能不成熟的婴儿,给药次数应相应减少。日常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处理严重并发症,包括抗休克、清除感染灶、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等。对于出现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需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 对于重症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提高IgG水平。重症败血症患儿还可通过换血疗法除去血液中的细菌、毒素和酸性代谢产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