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免疫是机体通过接触抗原物质,自身免疫系统启动免疫应答过程,从而产生抗体及免疫记忆,获得抵御病原体能力的免疫方式。被动免疫则是机体直接接受来自外部已形成的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进而获得免疫保护的过程。二者存在诸多区别,包括免疫产生机制不同、免疫持续时长不同等。
1、免疫产生机制不同:主动免疫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入侵的抗原,像病毒、细菌表面的特殊蛋白等,T细胞和B细胞被激活。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T细胞协助免疫反应并形成记忆T细胞。被动免疫中,机体直接获取现成抗体,无需自身免疫细胞复杂的激活过程,简单直接获得免疫物质。
2、免疫持续时长不同:主动免疫产生的免疫记忆细胞能长期留存,像接种乙肝疫苗后,记忆细胞可在体内存在数年甚至更久,再次接触乙肝病毒能快速反应,免疫力持久。被动免疫输入的抗体随时间会被机体代谢清除,例如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其有效保护期通常只有2-3周,免疫维持时间短。
3、免疫起效速度不同:被动免疫注入抗体后,抗体马上能与抗原结合发挥作用,在紧急状况下,如被狗咬伤后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能迅速中和病毒。主动免疫从接触抗原到产生足量抗体发挥明显作用,一般需数天到几周,如接种流感疫苗,通常1-2周后机体才产生足够抗体发挥免疫效果。
4、应用场景差异不同:主动免疫多用于疾病预防,通过接种各类疫苗,让机体预先获得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能力,像儿童常规接种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被动免疫常用于紧急救治或对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提供临时保护,如新生儿因缺乏自身免疫,可通过母乳获得抗体。
此外,不良反应也不同:主动免疫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伴随一些不适,如接种疫苗后可能有轻微发热、肌肉酸痛,这是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表现。被动免疫输入外来免疫活性物质,可能引发过敏等不良反应,因为输入物对机体是异体物质,像注射马血清制备的抗毒素可能导致血清过敏。
检测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效果的检查项目
- 检测主动免疫效果,常通过血清学抗体检测。以疫苗接种为例,接种一段时间后采集血液样本,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检测特定抗体的浓度。若抗体水平达到保护阈值,表明主动免疫成功激发了机体免疫反应,产生了足够抗体。比如乙肝疫苗接种后,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且抗体滴度较高说明免疫有效。
- 对于被动免疫效果检测,除了检测输入抗体在体内的浓度,还需关注机体症状改善情况。像注射抗蛇毒血清后,观察患者中毒症状是否缓解,如伤口肿胀消退、凝血功能恢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