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状态,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如失血、失液、感染、过敏等,可总结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几种。
1、低血容量性休克:
- 失血:大量失血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外伤出血、手术、产后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宫外孕破裂等急性大出血情况。失血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心排出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引发休克。
- 失液:腹泻、剧烈呕吐、大汗淋漓等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又未能及时补充,也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进而引起失液性休克。
2、分布性休克:
- 感染:感染性休克是由于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常见于严重肺炎、腹膜炎、败血症等。
- 过敏:过敏反应性休克是由于过敏原引起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导致血管扩张、平滑肌痉挛、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如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都可引发休克。
- 神经源性因素: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脑干损伤等,可引起神经源性休克。这通常与血管运动中枢抑制、阻力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有关。
3、心源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主要是心脏功能异常导致的。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压塞、重症心肌炎及心脏手术后等情况。这些疾病使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引发休克。
4、梗阻性休克:
- 梗阻性休克相对较少见,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心脏或血管内的血液流动受阻。如心包填塞会导致心脏受压,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大面积肺栓塞可阻断肺动脉血流,导致右心衰竭和休克。
在休克发生时,应迅速识别并纠正病因,维持组织器官灌注,防止器官功能障碍。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提高警惕,注意预防可能导致休克的各种因素。
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
- 密切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频率及尿量。记录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这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休克的程度及其进展。确保气道开放,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监测呼吸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可能需要辅助呼吸或机械通气。
- 对于大多数休克患者,建议采用头低脚高体位,脚部抬高15°-20°,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心脏。但是,对于创伤性休克或怀疑有颅内损伤的患者,此体位可能不适用,需遵照医生指导调整体位。
- 避免患者体温过低,可使用毛毯或其他保温材料覆盖患者,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必要的安慰和支持,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