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食品干燥剂吃了怎么办

刘安雷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三甲全国第1

食品干燥剂常见于零食、糕点包装中,误食可能引发消化道刺激或灼伤。一般情况下,需根据干燥剂成分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催吐处理等,及时正确的处理对减少身体伤害较为重要。​

1、判断干燥剂类型:首先查看包装标识或残留干燥剂形态。硅胶干燥剂为透明颗粒,无腐蚀性,误食后通常可随粪便排出;生石灰干燥剂为白色粉末,遇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具有强碱性,可灼伤口腔、食道;蒙脱石干燥剂为灰白色粉末,对人体刺激性较小,但过量可能引发便秘。​

2、催吐处理:若误食生石灰或其他刺激性干燥剂,且在2小时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催吐。成人可通过饮用温水后用手指刺激舌根引发呕吐,儿童需谨慎操作,避免呕吐物吸入气管。但需注意,若已出现吞咽困难、剧烈腹痛,不可强行催吐,以免加重损伤。​

3、中和稀释:对于生石灰干燥剂误食者,立即饮用牛或清水,稀释消化道内的碱性物质,保护黏膜。饮用时需缓慢小口,避免引起呕吐或胃胀,总量不超过200毫升。​

4、观察症状:误食后需持续观察24-48小时,重点关注口腔是否有灼烧感、咽喉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若出现呕血、黑便、发热或意识模糊,可能是消化道出血或感染的迹象,需立即就医。​

5、及时就医:无论干燥剂类型如何,误食后均建议就医检查。医生会通过胃镜、腹部CT等评估消化道损伤程度,硅胶干燥剂若未出现症状可随访观察;生石灰干燥剂需住院治疗,可能通过静脉输液、胃黏膜保护剂等减轻炎症反应,严重灼伤需手术干预。​

预防误食干燥剂需从源头做起,食品开封后立即取出干燥剂并丢弃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选择包装设计合理的食品。教育儿童不随意食用包装内的异物,尤其是干燥剂、脱氧剂等。若家中有婴幼儿,需格外注意零食收纳,避免因好奇误食。发生误食后保持冷静,优先通过包装信息判断干燥剂类型,再采取相应措施,切勿盲目处理延误治疗时机。

食品干燥剂吃了会引起哪些不良影响

  • 轻微胃肠道刺激:若误食少量硅胶类干燥剂,因其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性且不被胃肠道吸收,通常不会产生严重危害。部分人可能出现短暂的恶心、腹胀等轻微不适,此类干燥剂会随粪便排出体外,一般1-2天内症状可自行缓解,对机体正常功能无显著影响。
  • 化学性灼伤风险:若误食生石灰类干燥剂,其遇水会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释放大量热量,可能导致口腔、食道或胃肠道黏膜灼伤。早期可出现口腔疼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若灼伤程度较轻,黏膜损伤多在1-2周内逐渐修复;若接触面积较大或浓度较高,可能引发黏膜充血、糜烂,甚至造成消化道溃疡,需通过饮食调理促进恢复。
  • 全身性毒性反应:极少数情况下,误食含有重金属的干燥剂,可能引发全身性毒性反应。重金属离子被吸收后可蓄积于肝、肾等器官,导致乏力、腹痛、血尿等症状,长期蓄积可能影响器官功能。此类情况虽较为罕见,但需警惕,若误食量较大或出现持续不适,需通过机体代谢调节等方式减轻影响,避免对健康造成长期损害。
2025-05-13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