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简单来说,就是心室提前发生的一次跳动,它打乱了心脏正常的节律,可能是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心脏疾病等原因导致。
1、精神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状态下,人体的交感神经会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会促使体内分泌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室的异常兴奋,从而引发室性早搏。
2、不良生活习惯: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其中含有的咖啡因、茶碱等成分会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增加室性早搏的发生几率。吸烟和大量饮酒同样如此,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心脏产生刺激,破坏心脏正常的电传导,引发室性早搏。另外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也是室性早搏的潜在诱因。
3、心脏疾病:多种心脏疾病可引发室性早搏。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出现室性早搏。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会使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进而影响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引发室性早搏。心肌炎患者心肌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发生炎症反应,心肌细胞受损,也会导致室性早搏的出现。
4、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心脏的兴奋性增高,心脏跳动加快,增加室性早搏的风险。严重的贫血会导致身体各器官包括心脏缺氧,心肌细胞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会出现异常的电活动,引发室性早搏。此外,电解质紊乱,如钾、钙、镁离子失衡,会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室性早搏。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性地预防室性早搏,维护心脏健康。如果发现自己有室性早搏,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室性早搏的护理措施
- 减少咖啡、浓茶、辛辣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和饮料可能会刺激心脏,加重室性早搏症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取,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功能。
- 患者自我监测身体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等。让患者了解这些症状可能与室性早搏有关,若症状频繁出现或加重,应及时记录发作时间、频率和伴随症状,并尽快就医。
- 对于偶发室性早搏的患者,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对于频发室性早搏或伴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检查频率可能需要增加,如每月或每2-3个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