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主要表现为病理组织学上的广泛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以及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这些变化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最终使肝脏逐渐变形、变硬。
1、肝硬化的病因:
- 药物因素:长期接触、服用肝毒性药物或毒物,比如抗结核药物、抗肿瘤化疗药物等可引起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 肝炎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可引起病毒性肝炎,控制不良者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肝炎,并最终进展为肝硬化。
- 酒精肝: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造成的肝脏疾病,持续发展可导致肝小叶结构损坏,形成结构纤维化和假小叶,即酒精性肝硬化。
- 脂肪肝: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并逐渐进展为肝硬化。
- 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 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由于遗传或先天性酶缺陷,某些代谢产物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形成肝硬化。
2、肝硬化的症状:
- 代偿期:起病比较隐匿,主要表现是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轻度黄疸、肝掌和蜘蛛痣等。
- 失代偿期: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以及内分泌障碍。还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和门脉高压等。
3、肝硬化的治疗:
- 肝硬化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抗纤维化治疗和肝脏移植等。
注意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吸烟饮酒,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以减轻肝脏负担并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