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胃上长息肉

刘颂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三甲全国第35

胃上长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等对于维护胃部健康至关重要。如有相关症状或疑虑,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

1、病因:

  • 饮食因素:长期进食辛辣、刺激、重油、重盐、过冷、过热的食物,或者经常暴饮暴食、吃东西过快,以及长期吸烟、喝酒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破坏胃壁的结构,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从而导致胃息肉的出现。
  •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服用过多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导致胃部黏膜刺激,从而造成破坏,引起胃部长息肉的情况。
  • 遗传因素:胃部生长息肉和遗传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出现胃部生长息肉或者患有胃部肿瘤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会导致子女出现这类疾病。
  • 继发性疾病:患者如果本身就患有胃部疾病,如胃溃疡,会使胃酸分泌增多,对胃部黏膜皱壁造成刺激,也有可能会引起胃息肉。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或慢性胃炎等炎性病变,也可能导致息肉的出现。

2、症状:

  • 腹痛:胃息肉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隐痛或胀痛。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疼痛较轻,表现为间歇性发作,在进食后或胃部蠕动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 食欲不振和腹胀:胃息肉会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食量减少,还可能伴有腹胀感,进食后胃部饱胀不适,感觉食物难以消化。
  • 恶心呕吐:息肉的存在可能导致胃部排空延迟或者胃部肌肉的逆蠕动增加,患者容易出现恶心的感觉,尤其是在晨起或者进食后,严重时会发生呕吐。
  • 消化道出血:息肉表面的血管可能破裂出血。如果出血量较少,可能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不易被察觉;若出血量较多,会出现黑便,即大便呈黑色、柏油样。
  • 体重减轻:由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原因,患者摄入的营养物质减少,胃部长期存在息肉可能影响营养的吸收,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

3、治疗:

  •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通过使用特殊工具在内窥镜指导下摘除胃部息肉,通常采用电凝、激光烧灼等技术,此方法适用于较大或带蒂的息肉以及病理检查结果异常的息肉。
  • 药物治疗:遵医嘱药调理可辅助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缓解胃部不适。例如抑酸药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对于因胃酸过多导致的胃部不适症状有益,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增强胃黏液屏障,主要用于缓解胃炎、胃溃疡引起的疼痛及上腹部不适感。

日常建议有胃息肉家族史、长期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胃息肉,并进行治疗,其他人群也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胃上长息肉日常怎么预防

  • 饮食调整: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少吃腌制、熏制、烤制的食物,减少高盐、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
  •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如有感染应及时进行根除治疗。
  • 避免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常用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胃息肉的发生,如果需要长期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 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2024-12-31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