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影响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不过通过多种有效的办法是可以改善的。从生活习惯的调整,到到借助医疗手段等不同方面入手,都有助于缓解睡眠障碍,帮助患者重新拥有良好的睡眠状态。
1、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便节假日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这样能帮助身体建立良好的生物钟。如晚上大约10点半准备入睡,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长期坚持,身体会逐渐适应这个节奏,到点就容易产生困意,利于入睡,可有效改善睡眠障碍带来的入睡困难等问题。
2、改善睡眠环境: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保证睡眠时身体能处于放松状态。拉上遮光窗帘,隔绝外界光线,使用耳塞或白噪音机减少噪音干扰,将卧室温度调节在20-23℃。良好的环境能让人心理上更放松,减少外界因素对入睡和睡眠维持的影响,使睡眠质量得以提升。
3、睡前放松:如泡个热水澡,能舒缓身体的紧张感,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进入放松状态准备入睡。或者进行简单的深呼吸练习,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排除杂念,平静身心。也可以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放松大脑神经,缓解一天的疲惫,帮助更快进入睡眠状态,克服睡眠障碍中的难以入眠情况。
4、适度运动:如慢跑、散步、瑜伽等有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要注意运动时间不宜临近睡觉前,可选择在傍晚时分进行。适度运动能消耗体力,使身体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放松身心,让晚上更容易入睡,减少失眠等睡眠障碍出现的频率。
5、医疗干预:若睡眠障碍问题较为严重,经过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可以寻求医疗帮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可能会开具一些助眠药物,但要严格遵医嘱服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随意停药。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心理治疗手段,也能帮助纠正不良睡眠习惯和认知,从根源上解决睡眠障碍问题。
患者应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也不要在睡前大量饮水,以免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连续性。若睡眠障碍长时间无法改善,不可自行随意服用安眠药,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或进行专业的治疗,不要因睡眠问题过度焦虑。
应对睡眠障碍时的常见误区
- 部分人一出现睡眠障碍就急切地依赖安眠药来解决问题,认为只要吃了药就能快速睡好。但长期自行随意服用安眠药,很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后续停药时睡眠问题可能会更严重,还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诸多不良反应。其实药物只是辅助手段,更应先尝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心理状态等非药物方式来改善睡眠。
- 很多人单纯把睡眠障碍归结于身体原因,只想着从饮食、环境等看得见的方面去调整,却忽视了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巨大影响。如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情绪等若得不到疏解,即便生活作息规律、环境舒适,睡眠障碍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以要重视心理调节,不能只关注外在表象。
- 有些人觉得偶尔熬夜没关系,第二天补觉就行,或者周末大幅改变作息时间,认为这样不会影响整体睡眠情况。但实际上,这样随意打乱生物钟,会让身体的睡眠节律紊乱,反而加重睡眠障碍,规律的作息一旦形成就要尽量维持,避免频繁变动,才能让睡眠状态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