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容易得抑郁症的人群包括有遗传史的人群、有异常童年经历的人群等,这些只是可能增加患抑郁症风险的因素,并非决定性的。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根据这些因素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会得抑郁症。如果认为自己或他人可能患有抑郁症,请及时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
1、有遗传史的人群: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抑郁症,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临床发现,家中有抑郁症的患者,其他成员患有此病的风险也会偏高,而且亲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2、有异常童年经历的人群:经历过童年创伤、忽视或虐待的人群,其心理健康基础可能受损,增加了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
3、特定性格特质的人群:性格内向、敏感、焦虑、过分追求完美、自信心差、长期悲观、自我批评、逃避问题以及应对机制不佳的人,面对压力时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4、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人群:如果个体长时间处于高压环境,如经济困难、工作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不和谐或遭受重大生活事件打击等,那么其抑郁风险会显著增加。例如,经历亲人去世、婚姻破裂、父母离异、工作不顺利等重大的刺激性事件,都容易产生压力,进而引发抑郁症。
5、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帕金森病、脑部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病、脑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的患者,因长时间病痛折磨和生活质量下降,更容易并发抑郁症。此外,部分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脑结构异常或脑内多巴胺转运受体功能障碍的情况,这可能与神经递质水平异常有关。
6、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人群:如青少年(性格发育未完善,心理承受能力低)、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周期,如产褥期、哺乳期等,家人缺乏足够关心的情况下,容易患抑郁症)以及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可能会忧思过度)等,这些人群在某些阶段也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此外,长期吸烟或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有精神病史且服用不正常药物治疗)也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如果发现自己存在抑郁倾向,应及时就医治疗。
抑郁症如何避免
- 学会情绪管理,当遇到不良情绪时,采用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调节,避免压抑情绪,如每天花15-20分钟进行冥想练习,专注于当下感受,减轻焦虑与抑郁情绪。
- 建立积极思维模式,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将失败视为成长机会,多自我鼓励与肯定,增强自信心与心理承受力。
- 拓展社交圈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联系,分享生活点滴,获得情感支持与归属感,当遇到问题时可及时倾诉与求助,降低心理孤立感与无助感。
-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缓解压力,提升心理愉悦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