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梗阻为小儿外科常见急腹症,致病因素多样且对应不同治疗手段,例如肠套叠因肠道蠕动紊乱,可进行灌肠或手术治疗,先天性肠道畸形源于发育异常,多需手术等。
1、肠套叠
- 这是婴幼儿时期引起肠梗阻较为常见的原因,由于小儿肠道蠕动节律紊乱,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例如在添加辅食阶段,饮食性质的突然改变,可能使肠道不适应,诱发肠套叠。
- 早期可采用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复位,通过向肠道内注入气体或钡剂,利用压力将套叠的肠管复位。若灌肠复位失败或病程超过48小时,怀疑有肠坏死时,需手术治疗,手术中直接将套叠的肠管解开并检查肠管的生机,必要时切除坏死肠段。
2、先天性肠道畸形
- 如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等,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肠道发育异常,造成肠道管腔狭窄或完全不通,出生后就会出现肠梗阻表现,如先天性肠闭锁,可能是肠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管腔重建不完全所致。
-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先天性肠闭锁,手术要切除闭锁的肠段,将两端正常的肠管进行吻合,恢复肠道的通畅性。术后还需要密切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给予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治疗。
3、蛔虫堵塞
- 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肠道内蛔虫较多时,蛔虫可能扭结成团,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当儿童有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就容易感染蛔虫。
- 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可口服驱虫药物,促使蛔虫排出体外,要纠正患儿的水、电解质紊乱,因为肠梗阻可能导致患儿呕吐、不能进食,引起体内水、电解质失衡。在驱虫后,要加强卫生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蛔虫再次感染。
儿童肠梗阻康复后,日常需精心护理,饮食应规律且清淡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与生冷油腻食物,适度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但要防止剧烈碰撞腹部,注意腹部保暖,及时增减衣物,定期复查,观察肠道恢复状况,如有不适,立即就医。
儿童肠梗阻的预后
- 若能及时诊断并采取恰当治疗措施,部分患儿预后较好,例如肠套叠在早期通过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成功复位的患儿,肠道功能能较快恢复正常,对日后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先天性肠道畸形患儿在成功手术后,只要术后恢复顺利,没有严重并发症,其消化功能也可逐渐适应并正常运作,能像健康儿童一样生活成长。
- 若肠梗阻发现较晚、病情严重或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预后较差,如肠套叠病程过长导致肠坏死,手术切除范围大,可能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患儿术后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蛔虫堵塞若引起肠道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 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也可能遗留肠道粘连等问题,影响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增加日后再次发生肠梗阻的风险,且长期的病痛折磨和治疗过程也可能对患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