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外周血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导致组织和器官供氧不足。
- 贫血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可归结为三大类。红细胞生成减少或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以及失血。红细胞生成减少常由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引起,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则可能由遗传因素、红细胞酶异常、免疫因素(如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以及外部因素(如化学毒物、药物或感染)导致。失血,无论是急性大量失血还是慢性反复失血,都是贫血的重要原因。
- 贫血的临床表现广泛而复杂,涉及多个系统。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眩晕、萎靡、晕厥、失眠、多梦、耳鸣等,这些症状与脑组织缺氧密切相关。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直观表现,还可能伴有粗糙、缺乏光泽等变化。呼吸系统方面,重度贫血患者即使在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气短甚至端坐呼吸。
- 循环系统症状包括心悸、心率加快和外周血管收缩等,尤其在急性失血性贫血时更为显著。贫血还可能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缺失、腹泻)、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量异常)、内分泌系统症状(如激素分泌异常)以及生殖系统症状(如性功能改变)。
- 贫血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药物治疗包括使用维生素B12片、叶酸片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等。对于重度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输血是迅速缓解症状的有效手段。调节免疫功能、改善造血微环境、修复造血干细胞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也是治疗贫血的重要方法。
预防贫血的关键在于均衡饮食、补充营养和加强锻炼。患者应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猪肝、猪血、瘦肉、奶制品、豆类、绿叶蔬菜等。避免长期大量接触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预防感染和慢性疾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贫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贫血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