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血后扯出一大坨血条通常是由于鼻血在鼻腔内凝固后形成的血凝块,形成原因可能与血液凝结因素、鼻腔结构与黏膜因素有关,患者应保持冷静并采取止血处理、清理血凝块等措施。
1、原因
- 血液凝结因素:当鼻出血时,血液流出鼻腔后,由于鼻腔内的温度、湿度以及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等作用,血液会逐渐凝结。如果出血持续一段时间,凝结的血液就会形成血条,尤其是在出血量相对较多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较大的血条。
- 鼻腔结构与黏膜因素:鼻腔内有复杂的结构,如鼻中隔、鼻甲等,血液在鼻腔内流动过程中,可能会附着在这些结构表面的黏膜上。如果黏膜存在炎症、干燥或者破损等情况,血液更容易在局部积聚并凝结,例如鼻腔黏膜干燥时,黏膜表面的毛细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血液流出后就可能在干燥的黏膜上凝结成血条。
2、措施
- 压迫止血:当流鼻血时,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是压迫止血。患者可以用手指捏紧两侧鼻翼,持续压迫10-15分钟,同时头部稍向前倾。这样可以通过压迫鼻腔内的血管,减少血液流出,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在压迫过程中,不要频繁松开手指查看是否止血,以免影响止血效果。
- 冷敷:可以使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鼻部或前额。冷敷能够使鼻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冷敷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可以反复进行。
- 鼻腔冲洗:在鼻出血停止后,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残留的血液、血块和分泌物,保持鼻腔清洁,减少感染的风险。鼻腔冲洗可以使用专门的鼻腔冲洗器,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一般每天冲洗1-2次。
医生需要通过鼻镜直接观察鼻腔内部情况,查看鼻黏膜是否有干燥、糜烂、溃疡等情况,是否存在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结构异常,还能发现出血点的位置。这对于确定鼻出血的原因非常重要。如果鼻镜检查不能完全明确病因,或者怀疑有鼻窦疾病影响鼻腔出血,如鼻窦炎等,可以进行鼻窦CT扫描。
流鼻血后扯出一大坨血条的预后
- 如果鼻出血是由鼻腔黏膜干燥、轻微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在采取上述止血和鼻腔护理措施后,预后通常较好。鼻腔黏膜一般会在数天至一周内恢复正常,再次出血的可能性较小。
- 如果是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引起的鼻出血,在进行相应的治疗后,预后也较好。但手术治疗后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并且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一般鼻中隔矫正术后,鼻腔通气功能会逐渐改善,鼻出血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鼻息肉切除术后,只要息肉不再复发,鼻出血的情况也会得到解决。
- 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鼻出血,预后则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例如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如果能够通过药物治疗提高血小板数量,控制病情,鼻出血的情况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