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中性粒细胞是人体白细胞的一种,具有重要的免疫防御功能,能够吞噬和杀灭细菌等病原体,防止感染的发生。当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时,人体的免疫力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因年龄而异,对于10岁以下的儿童,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低于1.5×10^9/L;而对于成人,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低于2.0×10^9/L时,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此时感染的风险极高,病情往往十分严重。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药物因素、放射线损伤、化学物质暴露、某些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免疫介导的疾病、感染以及骨髓被异常细胞浸润等。其中,药物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许多药物如抗癌药、抗生素、抗甲状腺药等,都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此外,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若未合并感染,患者可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然而,若长期粒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乏力、困倦。若合并感染,则可能出现发热、头晕、食欲减退等症状,感染部位不同,症状也会有所不同。在严重的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关键,在于去除病因、对症治疗以及升中性粒细胞数的治疗。对于由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由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应积极控制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
如何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避免诱因:避免使用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如某些化疗药物、抗生素等,同时避免接触放射线、化学物质等有害因素。
2、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3、感染控制:在公共场所或接触传染源时,采取适当的个人卫生措施,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4、定期体检:有中性粒细胞减少风险的人群,如有家族史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