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又称急性胃肠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发的胃肠黏膜急性炎症,通常起病急骤,病程较短。该病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所致,也可能由不当饮食、食物中毒、药物反应或全身性感染累及胃肠道等因素诱发。急性肠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尤其在夏秋季节,由于气温高、食物易腐败,其发病率尤为显著。
- 急性肠胃炎的典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性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则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病原体在胃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所致。
- 除了病原体感染,不当饮食也是急性肠胃炎的常见诱因。如食用过期、变质、不洁或未煮熟的食物,都可能含有大量病原体,进入胃肠道后迅速繁殖,引发炎症。此外,药物反应也可能导致急性肠胃炎,如抗生素的滥用,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使致病菌有机可乘,引发感染。
- 在治疗方面,急性肠胃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消除病因、对症治疗和补液支持。对于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应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通过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缓解腹泻、呕吐等症状。对于呕吐、腹泻严重的患者,还需进行止泻、止吐等对症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急性肠胃炎的关键在于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变质的食物,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此外,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也有助于抵御病原体的侵袭。一旦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急性胃肠炎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
2、便常规:主要用于观察粪便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红细胞、白细胞等,这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胃肠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或寄生虫。
3、电解质检查:因为急性胃肠炎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衡,通过检查钠、钾、氯、钙等离子的浓度,可以评估患者的电解质水平,为治疗提供依据。
4、内镜检查:如胃镜和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对于确诊急性胃肠炎具有重要意义。
5、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CT等,有助于观察胃肠道结构、病变范围及周围器官情况,对于诊断并发症或排除其他腹部疾病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