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呈螺旋状或S形、弧形,具鞭毛,微需氧,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严苛,空气中只能存活数小时。其螺旋形结构有助于其在胃的黏液层中运动,鞭毛则可以提供动力,使其能够穿过黏液层,到达胃黏膜表面相对中性的环境中生存。
- 胃内是一个酸性很强的环境,幽门螺杆菌能够产生尿素酶。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可以中和胃酸,从而使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的酸性环境中生存。幽门螺杆菌通常会附着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可以通过一些黏附因子与胃黏膜紧密结合,并且会钻透黏液层,在胃黏膜上定居。这种紧密的附着使得它能够逃避胃酸的清除和胃的蠕动冲刷,长期在胃内生存并繁殖。
-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后,会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会浸润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上的长期感染会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能够更容易地侵蚀胃黏膜,形成溃疡。胃溃疡患者会有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
-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会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导致胃黏膜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异常。在一些致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胃黏膜细胞可能会发生癌变。虽然不是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得胃癌,但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是胃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 口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比如共用餐具、水杯,或者接吻等都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在家庭聚餐中,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当他使用筷子夹菜时,可能会将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沾染到食物上,其他家庭成员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食物后,就可能被感染。
- 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者食物,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被含有幽门螺杆菌的粪便污染,人们饮用后就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抗生素等。同时,需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熬夜,以免引起内分泌失调或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可以进行游泳、跑步等运动,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在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胃穿孔或病灶癌变等严重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注意事项
1、避免亲吻等亲密行为: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口-口传播,在感染期间应尽量避免与他人进行深度亲吻等亲密接触,防止将病菌传染给他人。
2、分餐制:感染后要尽量实行分餐制,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传染,使用公筷、公勺夹取食物。例如在家庭聚餐时,将食物分到每个人的餐盘里,而不是从公用的菜盘中直接夹取。
3、注意食物卫生:选择新鲜、干净的食材,避免食用变质、不洁的食物。蔬菜水果要洗净,肉类要煮熟。例如在烹饪肉类时,要确保内部温度达到70℃以上,这样可以杀死可能存在的幽门螺杆菌。
4、避免接触传染源:如果周围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要尽量避免与其共用餐具、水杯等物品,减少接触传播的风险。在医院等环境中,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医护人员也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