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什么叫血栓

韩宗霖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三甲全国第52

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形成的固体质块,可在动脉或静脉中出现,严重影响血液循环,对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日常应当注意观察自身情况,一旦出现血栓,需要及时治疗。

1、常见病因:

血管内皮损伤是重要因素,如手术、创伤、长期高血压等使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易聚集。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恶性肿瘤、妊娠、长期服用避孕药等,血液成分易凝固。血流缓慢在长期卧床、久坐不动时发生,增加血栓形成几率,致使血液瘀滞而形成血栓。

2、症状表现:

动脉血栓常引发急性症状,如脑动脉血栓导致突发偏瘫、言语不清,因脑部供血受阻。肢体动脉血栓会有剧痛、皮肤苍白、麻木,严重时肢体坏死。静脉血栓则多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如下肢静脉血栓可致下肢水肿,浅静脉扩张,还可能有低热等全身症状。

3、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常用检查方法,可清晰观察血管内血栓情况,确定血栓部位、大小及血流状态。血管造影为诊断金标准,能精准显示血管全貌及血栓细节,但有一定创伤性。血液检查如D-二聚体检测可辅助判断,若数值升高提示血栓形成可能,但特异性有限。

4、治疗手段: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如抗凝药物可抑制血栓进一步扩展,如肝素类药物。而溶栓药物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如尿激酶等,但有出血风险。对于严重的血栓,如大面积肺栓塞,可能需手术取栓或介入治疗,如导管溶栓、血栓抽吸等,以快速恢复血管通畅。

若血栓发现及时且治疗得当,部分患者可恢复良好,血管再通,症状明显改善。但若血栓导致重要器官严重缺血或引发并发症,如肺栓塞导致呼吸衰竭,预后较差,可能遗留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且血栓有复发可能,需长期预防与监测。

血栓形成后的注意事项

  • 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以抑制血栓进一步扩展并预防新血栓形成。定期监测凝血指标,确保药物剂量合适,避免因剂量不当引发出血风险。
  •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栓脱落。休息时可抬高患肢,减轻肿胀与疼痛。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与蔬果摄取,控制体重,降低血液黏稠度。
  • 定期复查:通过血管超声等检查,观察血栓的变化情况,了解血管再通程度或是否有新血栓生成。密切关注身体有无异常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肢体麻木等,一旦发现及时就医,以便调整治疗方案,保障身体健康。
2025-05-13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