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9位医生
科室介绍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创建于始建于1977年,经过近40年的建设,几代人的励精图治,病理科与时俱进,现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学术风格的专业。

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06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同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强化工程, 2010年成立病理研究所,被附属医院确定为“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2006年、2011年连续两届获得山东省病理质量控制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被山东省卫生厅批准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基地。2015年病理科肿瘤分子病理实验室被确定为滨州市重点实验室。2013、2014、2015年连续获得附属医院优秀医疗团队、继续教育先进科室、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基地、优秀科研团队、优质服务示范科室等荣誉称号,2014、2015年分别获得医疗质量安全成果大赛、医疗和新技术DV大赛一等奖。

科室设置情况

病理科下设诊断室、技术室、集体及远程会诊室、免疫组化室、细胞病理室、肿瘤分子病理室、分子病理室、免疫荧光室、电泳室、特殊染色室、原位杂交室、标本分检室、组织处理室、快速冷冻制片室、快速冷冻诊断室、学术活动室等20余个相互独立的工作分区。

目前病理科仪器设备精良,拥有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机、全自动原位杂交仪、全自动脱水机、冷冻切片机、石蜡半自动轮转切片机、全自动染色机、Fish原位杂交免疫荧光显微镜、倒置免疫荧光显微镜、病理工作站、远程会诊工作站等先进的病理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近3000万元,已迈入全省先进行列。

人才队伍

病理科拥有一支专业知识全面,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科学、严格高效的学术队伍。 诊断医师22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8人,博士9人,硕士10人,研究生学历达到86.4%;技术人员14人,其中副主任技师2人,硕士8人,技术人员研究生学历达到51.7%。科内的多名专家分别担任了国家、省、市各级学术团体的任职。

科主任吴淑华教授,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优秀科主任、师德标兵、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生心目中的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三好一满意”“先行示范标兵”等,兼任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超微病理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病理学专委员会副主委,滨州市分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委、滨州市病理质控中心主任等多个学术团体的职务。

临床医疗

病理科始终以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技术为临床提供服务。近年来的工作量每年都以10-15%的速度增加,仅2015年全年各项病理检查55695人次,其中常规石蜡组织病理检查31240人次。

在鲁北地区率先开展PCR、RT-PCR肿瘤基因检测、基因重排、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肾穿刺、骨髓穿刺活检、细胞DNA倍体分析技术、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快速石蜡病理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创建了新鲜标本组织库和分子病理实验室;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病理科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和病理科远程会诊平台;年完成尸检50余例。目前病理科已成为鲁北地区临床病理诊断、会诊中心。

科研水平

病理科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来承担或完成各级各类课题36项,科研经费214.7万元,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7项,厅局级3项,其他25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9篇,SCI收录16篇。获得国际先进水平成果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厅局级一、二、三等奖10项,校级优秀成果奖8项。

教学及人才培养:

依托病理科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实验平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大量课题,近5年先后有60余人次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招收10届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研究生47人。

作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了大量病理人才及临床住院医师,2015年被评为优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圆满完成该专科各专业病理学授课任务教学任务,并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山东省成人教育特色课程。学科内拥有山东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研究生导师、校级名师、优秀教师多人。

学术交流

积极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同国内外同行间的合作。聘请海外客座教授3人,引进海归博士2人。3年内先后有80余人次参加国际、国家、省各级学术交流会,有10余人次到国内外重点实验室学习和进行课题研究。每年定期召开滨州市以及黄河三角洲病理学术交流会,先后6次举办省级学术会议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举办滨州市病理岗位培训班及病理岗位技能大赛。派出多人外出学习医疗、科研及教学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提高该学科的整体实力。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病理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