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和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于2002年9月6日正式成立,著名乳腺肿瘤专家沈镇宙教授和邵志敏教授担任中心负责人级首席专家。
上海市自90年代初起,乳腺癌的发病率就已经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2000年的实际发病率高达53/10万。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广大妇女健康的“红颜杀手”。自1952年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原上海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李月云教授较早在国内开展乳腺癌治疗以来,至今已手术乳腺癌7000余例,Ⅰ、Ⅱ期乳腺癌术后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7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和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心)是在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专科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一个集外科、放疗、化疗、病理、影像诊断和基础医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医疗与科研机构。目前有3个病区,159张标准床位,18张日间手术病床。现有临床医生24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3名,先后培养博士后4名、博士34名、硕士38名。在最近的5年中,每年招收10-15名乳腺癌专科进修医师,并连续举办了多届乳腺癌论坛和乳房重建学习班全国巡回讲学班。
目前手术治疗仍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乳腺外科是一个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开展各项全身辅助治疗的临床科室,2012年全年乳腺癌手术量达到2907例,创历史新高。这一系列数据和成绩奠定了如今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国内乃至亚洲乳腺癌诊治方面的领先地位。目前乳腺外科重点开展以保留乳房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为主的治疗及研究;此外还与中山医院整形外科合作开展乳腺癌根治术后一期乳房重建,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又一治疗选择。对于局部晚期乳腺癌,重点开展以新辅助治疗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措施。2002年被列为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2004年,“乳腺癌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医院成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当前乳腺癌的治疗提倡以外科为主,并联合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及其它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也是上海市临床医疗中心之一,拥有先进的放射技术和治疗设备。目前专设了乳腺放疗病区,在乳腺癌保乳治疗、适形放疗等技术的应用方面具有特色。
内科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正逐渐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心的肿瘤外科与内科专家强强联手,对早期和晚期乳腺癌患者采取个体化的全身治疗方案,除了制定乳腺癌全身治疗的常规的同时,同时开展多项新药的辅助治疗、术前化疗、解救治疗的临床研究,是一个在亚洲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抗癌新药的临床试验基地。
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技术方面具有领先的优势,尤其是乳头溢液的乳管内视镜筛查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还开展门诊体检阴性患者的乳腺X线筛查,使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逐年提高。2004年中心在乳腺影像学和微创活检检查方面增加投入,新成立了诊断部,进一步巩固了中心在乳腺癌早期诊断方面的国内领先的优势。
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将继续走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基础研究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肿瘤医院就开展了乳腺组织诱发新生血管、乳腺癌癌前期病变、预后指标、炎性乳腺癌动物模型、维甲酸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机制、Genestin对预防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等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心下属中心实验室将为乳腺癌的基础研究提供设备和技术保障;同时设专人对已完整保留的近4000例乳腺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并将建立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库和随访档案,从而为医学科学工作者研究和最终攻克乳腺癌症提供宝贵的数据。
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疗中心和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上海乃至全国的乳腺癌诊治正向着规范化和国际一体化的标准发展;相信在中心的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下,乳腺癌的治疗水平将更上一个台阶,新的研究成果也将不断涌现。
作为卫生部和上海市重点的临床科研基地,乳腺外科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卫生部科研基金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在国内外肿瘤专业杂志上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350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2012年SCI共25篇,影响因子累计138.98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达到历年同期之最。此外乳腺外科集体编写学术专著部,申获专利3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199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1999年、2006年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中华医学奖三等奖,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乳腺外科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市乳腺肿瘤临床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教委“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B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