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血液内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11位医生
科室介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血液内科是该院最早建立的专科之一,在建科初期即接受美国罗马琳达大学的系统培训和管理模式,病人管理和临床诊治工作规范,与国际接轨。本科室在省内率先成立中美合作的淋巴瘤诊治中心,其中诊断平台依托国家重点专科病理科,广泛应用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实现了淋巴瘤的精细化诊断,个体化治疗。

2017年9月邵逸夫医院成为中国首家MayoClinic医疗联盟成员,其中骨髓瘤中心作为重点合作项目,通过与MayoClinic多层次进行结构化的合作,为骨髓瘤患者提供国际最权威医疗机构的协作,进行先进的、综合化、个体化分层诊治和管理。

其次,本科与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CityofHopeNationalMedicalCenter)合作,搭建了多元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为病人提供了国际水平的医疗服务。

学科系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血液病学),国家卫生计生委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现有医师26人,均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拥有一支学历及能力俱优,技术与经验俱佳,医德优良的临床科研教学队伍。

学术地位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组成单位浙江省血液病诊治中心之一、国家卫健委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浙江大学内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诊疗范围

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症、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各类贫血等。

[特色医疗]

1.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层治疗。

2.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多科协作、综合治疗。

3.外周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5.淋巴瘤、骨髓瘤各期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技术优势]

淋巴瘤的综合诊治:

本科率先在省内联合病理科、放疗科、检验科、放射科、肿瘤外科成立淋巴瘤诊治中心,通过整合医院相关科室的优质资源,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对淋巴瘤作精确亚型分析的同时,使淋巴瘤的治疗规范化、合理化及个体化。

目前本院淋巴瘤的诊断治疗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层治疗:

本科较早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治疗上开展分层治疗,应用最新的治疗理念及药物,使病人的总体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居省内领先,最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已超过10年。

外周血异体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自体干细胞移植技术已开展10余年,技术成熟,已明显延长了淋巴瘤及骨髓瘤等病人的生存时间。

近几年,本科引进肖浩文教授,师从浙一黄河院长,从事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工作,为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本科参与了国内外多项临床试验,涉及骨髓瘤、淋巴瘤的各种类型的各期疾病。

[研究方向及科教成果]

研究方向

技术研究

1、恶性淋巴瘤的精准靶向治疗,及多学科合作诊治;

2、多发性骨髓瘤的精准靶向治疗,及多学科合作诊治;

3、异基因及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研究方向

1、CS1和钙网蛋白双表达DNA疫苗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2、重组钙网蛋白增强机体抗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反应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GVHD发生机制的相关研究。

科教成果及获奖

学科目前有博士生及硕士导师1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文章发表的杂志包括《Blood》、《Haematologica》、《BoneMarrowTransplant》、《OncologyReports》、《AnnalOfHemotology》等。

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对外合作交流]

学科与国外先进医疗中心如美国罗马琳达医学中心、梅奥医学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与国内的其他知名机构有学习交流,包括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等。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庆春门诊:6号楼5楼门诊C区

下沙门诊:门诊3楼2诊区

电话:庆春(0571)86006949

下沙(0571)87887793

科室擅长
白血病
地中海贫血
多发性骨髓瘤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急性红白血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白细胞减少症
恶性淋巴瘤
恶性贫血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浆细胞白血病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套细胞淋巴瘤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低危白血病
Fanconi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抗活化的蛋白C症
慢性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妊娠合并血管性血友病
铜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蛋白M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