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切换
logo

科室简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开设了主院区重症医学科、东院区重症医学科。1、主院区重症医学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Ⅱ科位于安康楼前二楼,开放床位17张,主要负责各类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治疗,医疗服务能力辐射到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科室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经验丰富、训练有素、年轻富有朝气的医护团队。医生11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3人。护士28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中华护理学会危重症专科护士3人,中华护理学会血液净化专科护士1人,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科护士1人。学科主要骨干成员均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期间代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驰援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突击队员,疫情期间提出的危重型COVID-19救治方案对降低病死率及武汉抗疫的成功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能独立开展血流动力学监测、微循环监测、床旁超声、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治疗、ECMO等各类高级生命支持技术,贯彻“整体观”和“个体化”的救治策略,在重症感染、脓毒症、严重多发伤、中毒、心搏骤停后综合征、ARDS、MODS等危重症救治方面有丰富和独特的救治经验。科室成员多年以来注重将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秉承“将科研论文写在临床一线”的理念,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湖北省及武汉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及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同时,科室作为湖北省微循环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连续多年在湖北省范围内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对湖北、河南、海南、江苏、广东、新疆等省的十余家医院的重症医学科进行指导与帮扶,在国内及省内有极高声誉,且科室也是首批获批的重症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注重临床与教学相结合,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重症医学规范化培训的标杆基地。学科成立至今,零投诉、零纠纷,成功救治各类极端危重病人数十例,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及全国地方媒体报道。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重症医学专业住培基地主任余追,二级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病理生理学硕士,心内科博士,杜克大学访问学者。曾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最早带领团队驰援金银潭医院并担任金银潭医院南六楼ICU主任,为武汉抗疫取得成功作出重要贡献。学术任职:SCCM(SocietyofCriticalCareMedicine)会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危重病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神经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抗感染药物评价与管理分会委员;湖北省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微循环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毕业后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重症医学科专业组副组长;湖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学会委员;《微循环学杂志》编委;INTENSIVECARERESEARCH编委。荣誉:2022年荣获武汉大学人民核心人才杰出贡献奖;2021年度被授予荆楚楷模·最美健康守护者称号;2021年度当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名家;2020年度荣获荆楚楷模·武昌好人称号;2020年度荣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核心人才杰出贡献奖;2020年度当选湖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2020年度荣获武汉大学珞珈抗疫英雄称号;2017年度荣获湖北省重症医学人梯奖。2、东院区重症医学科东院重症医学科现有医护人员51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6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7人。2019年8月由首义院区重症医学科分出的骨干医护于同年9月在东院区正式建科。东院重症将“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核心理念,凭借在高级生命支持、重症监测治疗技术及重症护理上的突出能力,为各类危重症患者提供强大的重症救治服务。科室以培养高素质重症医护人才队伍为工作目标,注重临床、科研和教学的同步发展,持续对重症医护进行规范化培训,不断派遣医护骨干前往全国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在日常工作中打造团队,在广泛的医学实践中凝练和规范重症临床诊疗路径,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推进“一人一策”的个体化重症治疗,现已形成临床诊疗、临床教学与临床研究协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东院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坚守110天,取得了对危重症新冠病人84.5%的救治成功率的佳绩,还成功完成了武汉首例新冠康复期病人的肺移植术前维护工作,抗疫成绩得到了国家卫健委及全国专家的好评,东院重症医学科荣获2020年“感动中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科主任周晨亮教授荣获2020年荣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和“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熊芙蓉护士长获2020年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杰出护士、2020年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等荣誉。科室现已承接了东院大部分的三四级手术术后高危病人的围术期监护治疗及各种来源的急危重症病人的重症救治工作。东院重症医学科以区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为自身定位,其重症救治服务覆盖光谷高新区及周边地区。东院重症依托医院综合优势,努力推进针对各重症病种的多学科救治平台建设,现已是全国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示范基地的挂牌分中心单位。科主任周晨亮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意大利HUMANITAS大学医院访问学者,兼任重症医学专业住培基地教学主任,长期从事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积累了20年的临床救治经验,为中国医师学会湖北省重症分会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急诊分会ECMO学组委员,《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编委。科护士长熊芙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2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及健康教育。为中华护理学会急危重症专科护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危重症专科小组组长。特色诊疗:1.高流量湿化温化治疗2.呼吸机和ECMO3.肺保护性通气技术4.床边血液净化治疗5.重症超声监测技术6.镇痛镇静治疗技术7.强化胰岛素治疗技术8.肠内营养及全肠外营养治疗技术9.经皮气切技术10.振动筛孔雾化技术11.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技术12.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治疗技术13.纤支镜肺泡灌洗技术14.深静脉血栓防治技术15.压疮创面高级护理技术业务范围:1.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3.重症肺炎4.危险性消化道大出血5.重症急性胰腺炎6.重症病毒性心肌炎7.急性肾功能衰竭8.急性肝功能衰竭9.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10.心肺脑复苏及心跳呼吸骤停后综合症11.重症多发伤12.糖尿病急症13.重大危险手术围术期14.神经危重症等联系方式:重症医学科:027-88041911-83920(中央工作站)027-88041911—83923(主任办公室)
详情

科室疾病

专家科普

气管切开后遗症
2023.12.08
气管切开后,远期有可能出现后遗症,但是发生的概率都不是特别高。 1、气管狭窄:因为长期气管切开套管的因素,出现肉芽组织,支气管黏膜内膜的损伤,从而导致气管狭窄,支气管功能受损,廓清能力变差,容易发生肺炎感染的情况。 2、疤痕:因为颈部需要有造瘘口,切口如果恢复之后都会出现疤痕。 3、其他:因为手术损伤患者的喉返神经或者甲状腺,就可能会出现永久性的声音嘶哑、甲状腺功能的问题,当然上述情况出现的概率都是极低的。
王常永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2730
102
心肺复苏CCF是什么
2024.01.03
心肺复苏时CCF(胸外按压时间/心肺复苏时间×100%)是需要关注非常重要的指标,指的是胸外按压占整个心肺复苏的时间比值,所以CCF首先是一个比值。要了解CCF的意义,首先要知道心肺复苏是通过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循环,保证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例如大脑、心脏的冠脉有效血液循环。所以心外按压的时间,对于整个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在进行心外按压的时候,又不得不在有些情况下来停止,比如人员的更替。要求至少5个循环、2min的心肺复苏以后,必须进行人员的更替。这是因为时间再长,进行心外按压的医务人员效能会降低。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时候,有时候不得不要建立人工气道,也就是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在此时也得终止心肺复苏。另外电除颤在心肺复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电除颤的过程中,无论是去评估病人的心率、节律以及进行充电除颤的过程中,都不得不终止胸外按压。5个循环2min的时候,会对病人的呼吸、心跳重新进行评估,以及病人ROSC以后都要进行评估。这些动作都造成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不得不中断胸外按压。因为胸外按压对于脑、对于心脏的灌注非常重要,对于它的比例要求至少达到60%,最好能够达到80%,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心肺复苏有效的器官灌注,这也是心肺复苏CCF的意义。
滕琰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11.19万
64
睡觉心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3.12.31
如果患者在睡觉时,出现心前区疼痛的临床症状,应考虑如下原因: 第一、通常是因为睡眠中引发迷走神经牵张反射,迷走神经兴奋性过高,就会导致心前区疼痛的症状,通常患者是出现了心源性的疾病,例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或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各种因素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都会在睡眠时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 第二、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系统的感染性的疾病,例如大面积的肺感染、胸膜炎,此时也会在睡觉时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 第三、如果患者出现了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痛,这些胸壁的疾病也会在睡眠时,引发患者牵张反射,导致睡眠时心前区有疼痛和不适应的症状。
刘志勇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5222
73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