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3位医生
科室介绍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91年,专业范围涵盖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两个二级学科。在院领导的关怀下,通过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20余年的艰辛发展,目前医疗规模、设备水平、人员配比、医护团队整体素养等方面,在吉林省内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急救医学科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中心ICU“三位一体”的架构模式,符合国际、国内大部分三级甲等医院的运作模式。

院内急诊:院内急诊区分为急诊抢救观察区和急诊住院病房,建筑而积约1500平方米。急诊抢救观察区24小时对外开放,设有多学科联合诊区。其中有急诊内科、急诊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等,并有相对独立的儿科急诊区,布局合理,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召集相关科室医生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该区设有极危重病人抢救的绿色通道,包括心血管急症、脑卒中、重症孕产妇及严重创伤病人救治的绿色通道。

急诊区工作的医师,均为取得执业医师证书、医师资格证书,并且在专科病房或ICU工作3年以上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人员,他们完全能够独立进行常见急症的鉴别与处理,并能处理包括心肺复苏、心律失常、休克及呼吸衰竭的救治在内的医疗危重症。医疗人员梯队由科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医师组成,保证了医疗救治的质量及安全。上述人员配置及急诊功能区的布置,能够在急诊区完成绝大部分急诊病人的救治工作。

急诊抢救观察区呼救电话:0431-81136233

急诊病房于2010年启用,设有病床18张,其中EICU病床5张。急诊病房配备有MAQUET-SERVOI呼吸机2台,ZOLL-M-Series除颤起搏仪1台,GEDash型心电血压监测仪11台、心电机1台、主动气道湿化治疗装置2台。急诊病房平均每年收容住院病人近2千人,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急诊病人(病情复杂、疑难、多学科交叉)住院难的问题、减轻了专科的压力,同时也缓解了门诊行政人员的协调管理压力,减少和避免了医疗隐患。

中心ICU:中心ICU为全封闭式、三十万级整体层流病房,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开放床位数17张。科室配备金宝PRISMA、FLEX、贝朗Diapact、费森血液净化机共10台,进口/国产人工肝系统、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美国PB-840呼吸机2台、德国MAQUET-SERVO-S呼吸机7台、德国Drager-2dura呼吸机9台、Evita4呼吸机8台,德国Drager-XL呼吸机1台,德国Drager-Savina300呼吸机2台,德国Drager-500呼吸机4台,德国Drager-300呼吸机2台;德国Drager-Oxylog3000转运呼吸机1台;HAMILTON-S1呼吸机1台;HAMILTON-G5呼吸机1台;HAMILTON-C2呼吸机1台;HAMILTON–MR1核磁下转运呼吸机1台。

还有GEsolar8000i、BL650、迈瑞多功能生命参数监测系统27套、核磁下监护仪1套,并设有Premier3000型血气分析仪,PICCO(脉波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系统)、脑电双频监测系统(Biss)、OLYMPUS纤维支气管镜5套并配备支气管镜显示器2套、可视喉镜2套、CASP-120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系统等。中心ICU在日常工作中,在保障本院危重病人呼吸、循环、肾脏、肝脏及凝血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支持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向省内其他医疗单位发生多脏器功能不全病人开放床位,进行综合救治。

急救医学科的危重病人呼吸支持技术,在吉林省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机械通气不仅是呼吸功能不全的抢救、支持手段,同时也是危重病医学领域行之有效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机械通气过程中,不但强调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同时也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策略。由于科室配备的各种类型的呼吸机均为目前国内乃至于国际上功能最齐全的机型,所以始终能够掌握并应用当今专科领域内最先进的通气模式及治疗手段。

经过多年来临床卖践经验的充分积累,为相关学术水平的迅速增长及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基于在上述领域的突出成就,在2003年及2009年呼吸系统传染疾病肆虐时,作为省内第一批乃至主导单位,参加了呼吸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得到吉林省政府、省卫生厅及省内同行们的认可。

2009年,作为省内唯一一家ICU团队,又参加了河南省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救治工作,得到了卫生部和河南省卫生厅的认可和赞许。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国家级危重病呼吸功能支持继续教育学习班。

继续教育联系电话:0431-81136962。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BP)/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CRRT),是当前危重病脏器功能支持治疗方法中新兴并发展极其迅速的技术手段之一。我院急救医学科于2007年在吉林省危重病领域率先使用该项技术。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就诊于我院的急性中毒、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肾功能损伤(不全)、急性肝损伤、急性呼吸功能衰竭、重症孕产妇等垂危病人,获得了进一步治疗机会,进而使危重病人的生存率大大提高。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该项技术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水平始终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并先后多次派核心技术人员到吉林省内多家三级甲等医疗单位重症医学科,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培训与指导,反响热烈。2012年开始,急救医学科开展危重病血液净化继续教育学习班。同时,近年开展了人工肝技术,为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抢救治疗提供了有效地支持。同时在体外循环技术上更是有新的突破,更是代表一个地区医疗的最高水平。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的英文简称,它是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实施的体外循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不但使心脏外科迅猛发展,同时也将为急救专科谱写新的篇章。在重症肺炎、重症心肌炎、呼吸心跳骤停,体外循环可以短期完全替代心肺,使各种严重威胁呼吸循环功能的疾患病抢救成功率非常高。

急救医学科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有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学位工作人员2名,硕士18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的医务工作者均有10-20年的重症医学专业的工作经验。他们不但承担着临床医疗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吉林大学临床医学5年制、口腔医学5年制、临床医学7年制、临床医学8年制等多专业学生的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同时负责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临床医学外国留学生的重症医学全英教学工作,并已招收2名外国硕士研究生。近5年来,已有6名博士及20余名硕士毕业。

急救医学科除完成院内常规的医、教、研工作外,还积极参与传染病疫情爆发、火灾、地震、重大交通事故等医学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以及重要外事活动的随行保健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2009年,急救医学科被吉林省卫生厅定点为首家吉林省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为降低我省孕产妇病死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急救医学科一贯秉承“行政管理靠规章、业务管理靠规范”的原则,在“十三”个核心制度的基础上,科室内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细则,如34个ICU知情告知制度、ICU转会诊制度、危重病呼吸支持流程、危重病血液净化流程、危重病镇痛镇静流程、危重病营养支持流程等。

这既避免了由于人的认知偏差导致的“短板现象”,又能使病人的治疗有序贯性,充分体现“团队效应”。此外,高效团队结合高新技术(监测和救治),又能为病人采取滴定式治疗,为危重症病人的综合救治提供客观依据和技术保障。

急救医学科是以年轻人为学科骨干的医疗团队。我们有理想、有信念、有朝气、有动力。相信在尹永杰主任的带领及全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继往开来,在“十二五”期间得到更大的发展,事业更上一层楼。

科室擅长
呼吸衰竭
肺性脑病
创伤性窒息
创伤窒息综合征
地高辛中毒
毒品中毒
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二硫化碳中毒
二氧化氮中毒
腹腔脏器出血
高渗性脱水
咖啡因与氨茶碱中毒
开放性颅脑外伤
抗抑郁症药中毒
老年人消化道出血
慢性铅中毒
锰中毒
灭虫灵中毒
内毒素血症
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
沙蚕毒素类农药中毒
砷中毒
神经型食物中毒
肾上腺素中毒
鼠咬伤
水合氯醛中毒
损伤性休克
羰基镍中毒
氧中毒
乙酰苯胺类中毒
肢体断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