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是省内乳腺病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是国家级乳腺疾病诊疗标准化及微创旋切手术培训基地,郑州大学硕士授予点,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候任主委单位、省肿瘤治疗控制中心乳腺癌专委会主委单位。
2009年挂牌成为河南省乳腺癌诊疗中心,现拥有外科病区5个、内科病区1个、微创中心1个,影像诊断中心1个,淋巴水肿治疗门诊1个,床位规模共达300张,是省内领先的集手术、化疗、放疗、病理、影像诊断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医疗与科研机构。
中心现有医、护、技及专业科研人员169人。医生55人,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6人,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17人,硕士35人,技术1人,护理团队100人,专科护士1人,个案管理师9人,临床研究管理团队2人。
先进设备:
手术相关设备:JNZB-A聚能震波气动吸脂仪、德国OPMIPENTERO800高级手术显微镜、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包括氧分压测定及血流系数监测)、吲哚菁绿SPY荧光成像系统,γ探测仪、术中标本X摄影、高频乳腺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定向真空辅助穿刺活检系统、光源拉钩。
诊断相关设备:数字化乳腺X射线三维断层摄影系统、俯卧式数字乳腺活检三维立体定位系统、乳腺导管内视镜(2000年在河南省率先开展乳管镜检查技术,用于乳头溢液患者的病因)、双能X线骨密度仪。
治疗淋巴水肿专业设备:Cartion光子治疗仪2台,空气波压力治疗仪2台。
优势技术:
规范诊疗手术:包括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早期乳腺癌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双示踪剂法)、乳房微小病灶定位活检术、乳房切除术后的即刻或延迟乳房再造术、以及麦默通(真空负压辅助肿物旋切)手术,形成了以手术为主、结合术前新辅助治疗和术后乳房整形、再造术于一体的乳腺肿瘤诊治专业化的特色和优势。
高端重建手术:科室组建的“大爱豫美”乳房再造团队,是全国少数拥有专业整形与显微团队的乳腺癌诊疗中心,目前在全省率先成功开展数百例乳腺肿瘤整形手术。包括乳腺癌术后即刻假体乳房再造、假体联合补片乳房再造、假体联合背阔肌乳房再造、背阔肌乳房再造、DIEP乳房再造、乳头再造术、乳腺癌乳房再造同期健侧缩乳整形、乳房下垂矫正术、乳腺癌术后脂肪移植矫正乳房畸形、自体组织皮瓣修复乳腺癌胸壁皮肤缺损等多种术式。
同时作为省内唯一获得省癌症基金会支持的乳房再造科室,科室计划5年内实现100万“乳房再造公益项目”,目前已成功为十余名河南乳腺癌患者进行顶级的乳房再造手术--DIEP乳房再造。
特色康复技术:作为省内首家乳腺淋巴水肿治疗门诊,现配备7名具有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资质的医护团队,治疗经验丰富,配有Cartion光子治疗仪2台,空气波压力治疗仪2台以及上肢康复锻炼拉环、爬梯等器材。目前采用国际应用最广和临床疗效好的综合消肿疗法(CDT),已接诊累计服务淋巴水肿患者超过1000余人,并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淋巴水肿培训班。
2016年成立了MDT(多学科诊疗)专家团队,主要会诊治疗效果欠佳的疑难病例。2018年9月医院推行首诊患者全部入组MDT的战略规划,乳腺科作为试点科室率先实现全部乳腺癌首诊患者入组MDT的目标。团队主要由乳腺外科、乳腺内科、病理科、放疗科、核医学科、神经外科、介入科、影像科以及骨软组织科等多个学科的知名专家组成,针对早期乳腺癌和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个体化及解救治疗,进行最佳治疗方案推荐,高效、精准的诊疗路径保证了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
在MDT工作的基础上,整个学科达成治疗共识,并形成学科的专家共识。全文整版发表在《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年第26卷第24期。
主持的科研课题/获奖情况:
近年来,科室承担的省部级课题项目共达36项,获各种成果奖项10项,开展6项新技术新业务,发表文章125篇,其中SCI文章51篇。尤其在临床研究方面,参与并牵头开展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自2011年5月至今,乳腺内科共参加前瞻性临床研究41项,全国排名第一的临床研究9项,其中一项并列第一。已结束的临床研究共29项,仍在入组的临床研究共12项,乳腺外科自主设计13项,注册性临床研究9项。
同时,科室与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宋尔卫院士、刘强教授团队牵手伴飞。主办并积极参加高层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扩大学术交流,增强学科在学术界的影响。
MDT战略:
2016年成立了MDT(多学科诊疗)专家团队,主要会诊治疗效果欠佳的疑难病例。2018年9月医院推行首诊患者全部入组MDT的战略规划,乳腺科作为试点科室率先实现全部乳腺癌首诊患者入组MDT的目标。团队主要由乳腺外科、乳腺内科、病理科、放疗科、核医学科、神经外科、介入科、影像科以及骨软组织科等多个学科的知名专家组成,针对早期乳腺癌和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个体化及解救治疗,进行最佳治疗方案推荐,高效、精准的诊疗路径保证了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
在MDT工作的基础上,整个学科达成治疗共识,并形成学科的专家共识。全文整版发表在《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年第26卷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