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切换
科室简介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一、基本情况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是安徽省同类学科中建科最早的学科,1973年杨任民、杨兴涛、鲍远程成立肝豆状核变性研究小组,由此开始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1975年从大内科中分出,成立神经内科组,设有床位15张,1981年建科后床位数增至30张,1995年床位增至45张,2005年神经内科分为两个病区,床位数增至119张,2009年成立脑病中心,下设5个病区,床位增至近210余张,杨文明教授任中心主任,蔡永亮、张波、谢道俊主任医师任中心副主任,2018年成立脑血管介入科,并增加西区两个脑病科,增至8个病区,床位近300张,杨文明任院长,谢道俊任中心主任,张波、陈怀珍、汪瀚任中心副主任。脑病中心现有医务人员12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0人;拥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人;拥有二级教授2人,博士后1人,博士15人,硕士34。中心拥有岐黄学者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1人,安徽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1人,安徽省国医名师1人,安徽省江淮名医3人,安徽省名中医5人。截止2021年7月,脑病中心固定床位近300张,拥有的专科床位数居国内“三甲”医院前列,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神经内科,床位使用率达到160%,门诊量达到40000余人次,住院人数达9000余人次。脑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建设单位(杨文明为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鲍远程为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疑难病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国家区域中医(脑病)诊疗中心,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脑病防治研究所挂靠单位,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重点学科,安徽省卫生厅重点专科。2011年被评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势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协作组组长单位。负责制定4个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口僻)全国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2013年被评为重大疑难疾病临床防治中心,2015年被评为中国卒中中心单位,2017年被评为中国帕金森联盟成员单位。二、医疗特色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优势特色项目包括:1.疑难病诊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是全国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疑难病协作分组组长单位,承担全国各地疑难病的诊治。脑病科作为内科系统主要科室之一,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治了许多国内外罕见病及少见病。对多种疑难病例的诊治形成成熟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2.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我院脑病中心每年收治肝豆状核变性病人数千例,总结出成熟的治疗方案。在国内首次提出肝豆状核变性中医痰瘀理论的致病机理并应用于临床,开发了肝豆灵系列制剂,作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长期维持治疗药物在全国推广应用。使大量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恢复良好,其治疗居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负责制定肝豆状核变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3.帕金森病诊治:我院脑病中心每年收治帕金森病患者近千例,在国内较早的提出柔肝止痉作为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创制了滋养肝肾、养血止痉的抗震止痉胶囊系列制剂并应用于临床,减少西药副作用、稳定病情。此外,运用针灸、推拿、足部按摩结合运动训练、刺血疗法、穴位注射、音乐电疗、气功、食疗等治疗方法,配合中药使早期病人的临床症状减轻,推迟多巴胺类制剂的使用。而对于中晚期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发挥中药增效减毒的作用,疗效居国内领先水平。4.脑血管病诊治(1)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我院脑病中心作为中国卒中中心单位,脑血管病治疗一直是我们的优势。传统的药物治疗对血管中重度狭窄患者效果不佳,内膜切除等外科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康复快等优点。我院脑病中心已经建立脑血管病患者绿色通道,拥有专业的脑血管介入专家团队,熟练开展动静脉溶栓、取栓、支架放置术、动脉瘤栓塞术等介入治疗,每年开展介入治疗近500例。(2)脑血管病内科治疗:我院脑病中心在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中医药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上效果显着。优势病种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居于国内先进水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我科长期大量临床实践和专家经验,并按诊疗方案进行分证诊治,采用“鸡尾酒”疗法可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多靶点、多途径,中西医并举,发挥各自优势,使其功效达到互补、协同、叠加,从而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5.痴呆及认知障碍诊治:我院脑病中心对痴呆的中医药防治及认知障碍的综合评估相关研究深入化,对优势病种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显着提高了患者自理能力,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眩晕诊治:我院脑病中心在眩晕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多次派学术骨干到全国较有名的眩晕诊疗中心学习,担任学会任职,较早开展眩晕(BPPV)的手法复位,近年来引进前庭功能检查设备,提高眩晕诊疗水平,形成完整的眩晕诊疗体系,在眩晕的治疗方面经验丰富,疗效显着。7.焦虑抑郁障碍诊治:我院脑病中心较早引进神经心理量表检测软件,对患有神经心理疾病的患者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同时结合中医药治疗焦虑抑郁障碍的优势,针对患者配合针灸、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三、专家介绍鲍远程,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科专病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五批全国中医继承人指导老师。历任神经内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内科主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药学研究会学术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安徽省分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学会理事并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遗传学会安徽省分会名誉主委,安徽省中医药现代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医学遗传学会理事,国际华夏医药学会常务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培养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5名。对脑血管病、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多发性抽动症、偏头痛、眩晕症、神经系统遗病等有较深入的研究,造诣深厚。2006年被中国医师协会和国家神经内科专家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华神经内科名医。曾多次被评为省、学院、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德艺双馨工作者。在国内首次提出肝豆状核变性中医痰瘀理论的致病机理并应用于临床,开发了肝豆灵系列制剂,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作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长期维持治疗药物在全国推广应用。在国内较早的提出补益肝肾作为帕金森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创制了抗震止痉胶囊系列制剂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减少西药副作用稳定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良好治疗效果。作为主要参与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疾病防治支撑项目分课题1项,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已发表论文100余篇,2篇被SCI收录。杨文明,男,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神经内科),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首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淮名医,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安徽省名中医。现担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脑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安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区域中医(脑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脑病)及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带头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全国脑病协作组组长,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优势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全国协作组组长,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负责人,安徽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局重大疑难疾病临床防治中心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分会常委,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抗癫痫协会副会长,安徽省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睡眠研究会常委,安徽省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安徽省神经科学会常委,中国帕金森病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及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中医药临床杂志》、《安徽医药》等多家杂志的编委和执行编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医疗一线工作,在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痴呆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尤其是在肝豆状核变性诊疗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收治全国各地及14个国家和地区大量患者,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中西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国家发明专利1项(第一发明人);在痴呆诊疗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安徽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发明专利1项(第一发明人)。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64名。发表学术论文269篇,其中第一作者75篇,通讯作者68篇,SCI论文10篇。主编“十三五”高等中医院校本科规划教材《神经病学》及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各1部,副主编“十三五”高等中医院校本科规划教材《神经定位诊断学》和住院医师规培教材《中医内科学》各1部。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9部。先后主持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子课题、“863”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分课题、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等26项。谢道俊,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兼脑病四科主任,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脑病研究所副所长。安徽省名中医;江淮名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函审专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眩晕MDT首席专家;安徽省中医脑病专科联盟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药物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脑病学组副组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分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会长。200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2010年赴奥地利维也纳进修学习神经内科疾病的新技术、新进展,曾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合作项目、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王永炎院士牵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项、合肥市科技局重点项目2项、省科技厅研究课题2项,其成果经专家组鉴定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曾获201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现代中医神经病学》副主编,《中国疾病信号通路》副主编,《神经系统疾病中医临床精要》副主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参编教材3部。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对脑血管疾病、眩晕、痴呆及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焦虑抑郁障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积累了大量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特别在治疗眩晕、痴呆及认知障碍及焦虑抑郁障碍等方面有较独到的经验,疗效显着,深受广大患者好评。汪瀚,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副院长,脑病中心副主任,安徽省中医科学院中医脑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脑病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分会委员,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交流促进会中医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安徽省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分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安徽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神经介入组副组长,安徽省第七批“115”(中医脑健康药物研发产业创新团队)助理。安徽省“十二五”中医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二层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专科——脑病科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5部,担任《中国疾病信号通路与靶向治疗学》《中国分子神经病学》副主编。担任《中医药临床杂志》编委,《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安徽医药》《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审稿专家。安徽省名老中医(鲍远程)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分课题、国家科技部创新药物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2019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19年度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5年、2018年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技技术一等奖2项,2016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4年、2015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2009年、2014年获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证书2项。专业方向:脑血管疾病,运动障碍疾病,头痛、眩晕,睡眠及精神心理疾患。张波,男,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干部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电生理科主任,安徽省“115”创新团队助理带头人,安徽省中医院睡眠障碍多学科诊疗中心(MDT)门诊负责人,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脑病研究所副所长兼脑血管病研究室主任,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家委员会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头痛专家组成员,安徽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安徽省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医学会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奖项评审专家,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专家,安徽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陈怀珍,男,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科主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安徽省分会委员、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安徽省睡眠研究会理事。《中华实用医药杂志》编委,《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现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等。对头痛、眩晕、睡眠障碍、肝豆状核变性、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焦虑抑郁障碍、各种神经痛及其他神经系统疑难疾病也积累丰富临床和科研工作经验。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管理局、省教委及学校临床科研课题共6项,2008年参与国家863计划“注射用海参多糖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及“玉参多糖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自拟中药“龟地苁星颗粒”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异动症等有良好疗效。1997年、2001年2次获安徽省科技成果证书;2013年以来先后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安徽中医药学会一等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2篇,参编教材3部,编著《现代中医神经病学》(副主编),《神经系统疾病中医临床精要》(副主编),《王正雨内科临证精华》(编委),《百名医学专家讲科普》等;参与制定全国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吴云虎,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脑血管介入科科室主任,安徽省脑病专业委会脑血管介入学组组长,安徽省脑病专科联盟管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眩晕MDT团队首席专家,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执行编委。从事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20余年,在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我院脑血管介入诊断与治疗的创始人,独立完成介入手术2000余例(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及肾动脉等)支架置入和动脉瘤栓塞术的介入操作技术以及急诊动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技术,并帮助多家医疗单位开展神经介入技术。在专业刊物及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三十多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主编《内科危重症诊治指南》神经系统疾病并参与编写《中西结合内科医师手册》及《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肿瘤治疗学》等著作。王艳昕,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脑病二科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安医学导师,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龙砂流派弟子。现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安徽省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神经病学质控专家组成员,安徽省神经病学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安徽省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安徽省健康巡讲专家,中国中药协会脑病分会眩晕学组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本学科论文及学术专著,获国家教育部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厅级科研课题5项,发表论文多篇,参编专著多部。汪美霞,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脑病三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及安徽省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2016年赴德国中医药文化交流,2017年赴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进修学习脑血管介入技术。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3部,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多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1项,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技奖4项,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擅长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头痛、睡眠障碍、眩晕、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治疗,对周围神经病、癫痫、肌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有丰富临床经验。韩辉,男,医学博士,脑病中心副主任兼脑病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后备人选,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科秘书。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师从着名脑病专家田金洲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创新骨干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协作组学术秘书,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病种头痛、眩晕、中风协作组学术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脑病专业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衰老与抗衰老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委。曾在北京301医院进修学习神经系统疑难病及神经介入。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痴呆、失眠、眩晕等。张娟,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科副主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安徽省睡眠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安徽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医学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眩晕学组委员。曾在北京301医院进修学习神经系统疑难病及神经介入。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在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的经验和见解。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3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锥体外系疾病特别是肝豆状变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补肾活血化浊方调控Wilson病TX小鼠肝纤维化肝再生代谢组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的解毒化浊祛瘀方对铜负荷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干预的代谢组学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rf2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应激在解毒化浊祛瘀方调控Wilison病TX小鼠肝纤维化肝再生的作用研究》、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利尿通腑、活血散结方对铜负荷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及P38MAPK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等科研课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安徽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安徽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安徽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安徽科技厅科技成果3项。曹仕健,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中心脑病科副主任。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中医全科,中医师承指导老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睡眠硏究会理事。主持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1项;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工作。专业特长:脑血管病,眩晕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痴呆,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神经肌病。董婷,女,医学博士,脑病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师承带教老师,安徽省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安徽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九届、第十届青年委员,安徽省抗癫痫学会理事,安徽省睡眠学会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理事。擅长神经科常见疾病及多种疑难并发症的诊治。2016年在德国吕纳堡医院交流访问。已发表论文(第一作者)10余篇,其中SCI期刊收录2篇。先后主持、参加多项国家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级省级科技厅科技成果5项。徐国存,男,医学硕士,脑病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进修班学习,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进修学习,安徽省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神经病学会委员,安徽省癫痫病学会委员,安徽省睡眠学会委员,安徽省神经介入学会委员,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擅长脑梗死、脑出血、肝豆状核变性、癫痫、帕金森病、颈椎病及肌肉疾病的治疗。对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及各种神经痛有较丰富的治疗经验。熟练运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狭窄、闭塞及动脉瘤等。四、科研教学建科至今,脑病中心一直承担神经病学、西医诊断学和西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自2005年以来,中心每年完成计划内教学任务1200余学时,完成实习生带教1500余人次,规培生带教600余人次,共培养硕士研究生近300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课堂教学质量、规培生及实习生管理质量合格率高。多次荣获“优秀教研室”、“优秀规培科室”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多次指导学生参与“三基比赛”,并获得安徽省一等奖。共有20余名医师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优秀规培专员”、“优秀个人”等称号。目前中心以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为主要研究方向,近5年来,脑病中心已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医学科研论文500余篇。主持20余项省级课题,10余项国家级课题。其中以鲍远程、杨文明牵头研究的“基于肝豆状核变性痰瘀病机的肝豆灵片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课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抗震止痉胶囊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课题”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虚-痰瘀病机理论的智脑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新安医学特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基于临床辨证的扶正祛瘀法对脑缺血后神经再生及相关机制研究”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五、联系方式就诊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安徽省中医院住院部1号楼3楼脑病科门诊门诊咨询电话:0551-62838545;脑病一科病房咨询电话:0551-62838703;脑病二科病房咨询电话:0551-62838706;脑病三科病房咨询电话:0551-62838522;脑病四科病房咨询电话:0551-62838502;干部脑病科病房咨询电话:0551-62850122;脑血管介入科病房咨询电话:0551-62838763。
详情
科室疾病
本院未找到可服务医生,推荐非本院医生
张子义
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科
三甲
中日友好医院
¥20起
去咨询
擅长:睡眠障碍、痴呆、周期性麻痹、乳腺癌、胃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脑血管病、恶性肿瘤、骨肿瘤、肝癌、肌萎缩侧索硬化、肺癌、脑瘤、宫颈癌、癫痫
戎光
主任医师综合科
三甲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100起
去咨询
博士
擅长:失眠、脑血管病、更年期综合征、头痛、焦虑症、更年期、头晕、植物神经紊乱、高血压、抑郁症、脑梗死、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畸形
沈英
主任医师中医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100
去挂号
博士
擅长:胃胀、便 秘、糜烂性胃炎、口臭、消化不良、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烧心、胃痛、十二指肠炎、萎缩性胃炎、早搏
杨保林
主任医师脑病科
三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100
去挂号
博士
擅长:甲状腺疾病、肺纤维化、胸腔积液、头痛、咳嗽、头晕、肿瘤、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冠心病、肺心病、失眠、心力衰竭、疼痛、胃溃疡
万继峰
主任医师脑病科
三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0起
去咨询
擅长:面神经麻痹、面瘫、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梅杰综合征、共济失调、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帕金森、面神经炎、面神经瘤、面神经损伤、面部神经炎
张子义
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科
三甲
中日友好医院
¥20起
去咨询
擅长:睡眠障碍、痴呆、周期性麻痹、乳腺癌、胃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脑血管病、恶性肿瘤、骨肿瘤、肝癌、肌萎缩侧索硬化、肺癌、脑瘤、宫颈癌、癫痫
戎光
主任医师综合科
三甲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100起
去咨询
博士
擅长:失眠、脑血管病、更年期综合征、头痛、焦虑症、更年期、头晕、植物神经紊乱、高血压、抑郁症、脑梗死、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畸形
沈英
主任医师中医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100
去挂号
博士
擅长:胃胀、便秘、糜烂性胃炎、口臭、消化不良、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烧心、胃痛、十二指肠炎、萎缩性胃炎、早搏
杨保林
主任医师脑病科
三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100
去挂号
博士
擅长:甲状腺疾病、肺纤维化、胸腔积液、头痛、咳嗽、头晕、肿瘤、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冠心病、肺心病、失眠、心力衰竭、疼痛、胃溃疡
万继峰
主任医师脑病科
三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20起
去咨询
擅长:面神经麻痹、面瘫、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梅杰综合征、共济失调、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帕金森、面神经炎、面神经瘤、面神经损伤、面部神经炎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得脑梗什么症状
2023.12.28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常见的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梗死的根本原因,梗死发生的部位,梗塞灶的大小不同,引起的症状也截然不同。颈内动脉血管系统梗死可以出现一过性的眼前发黑,口舌歪斜,一侧的肢体瘫痪,麻木疼痛,或偏盲,性格行为改变,伴有失语,意识障碍。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四肢瘫痪,乃至昏迷。
4.24万
50
四肢无力颤抖是什么情况
2023.11.06
四肢乏力、震颤,可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原因:1、生理性的原因,例如紧张、焦虑、咖啡因的使用、血糖水平低下、肝功能异常、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酗酒等等。2、由于药物引发的原因。3、器质性疾病引发的。这里大多数是锥体外系疾病,例如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Wilson's病、特发性震颤等等。还包括一些锥体外系以外的疾病,例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肯尼迪氏症、脑血管病等等。具体到个人,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进行评估,找到原因。
播放语音
7.22万
70
都是口眼歪斜,怎么区分是中风还是面瘫
2024.04.09
临床上经常见到患者无法区别,自己到底是面瘫还是中风导致的。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如果仅仅出现面部额纹的上抬困难,出现了眼睛闭合困难,闭合时出现瘘管现象,临床上叫贝尔氏麻痹。或者出现了耸鼻困难,出现了一侧鼻唇沟浅,甚至出现了一侧口角的漏气、漏口水等情况,没有肢体活动异常情况,这时候就要考虑病人可能出现周围性面瘫,或者叫面神经麻痹。如果病人在出现面瘫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了活动的无力,或者病人同时合并有言语不清,出现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甚至出现了行走不稳,出现了头晕等症状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这时候可能不单单是周围面神经麻痹,可能是脑干梗死,或者脑干肿瘤,或者脑干的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导致引起中风。所以一定要区别到底是面神经麻痹,还是中风引起的。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医学上叫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最大的不同是在眼睑的上边,就是额纹的位置,如果是中枢性面瘫额纹是对称的,而周围性面瘫额纹是一侧浅,一侧正常,这时候要在临床上区别开,它到底是周围性面瘫,还是中枢性面瘫,还是脑干病变引起的面瘫。这时候区别清楚了,可以针对病因有的放矢,进一步的积极治疗,从而达到 治愈的目的。
3.41万
1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