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74位医生,可服务医生数3
科室介绍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2009年成为独立科室,在原腹科雄厚积淀的基础上,在万德森教授和潘志忠主任的领导下,全科人员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科室现拥有三个病区,专科病床107张,,主要承担华南地区的结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及科学研究。

目前已是国内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结直肠癌医教研基地之一;是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遗传性结直肠癌协作组主任委员单位;华南结直肠癌病例登记(随访)中心单位,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癌培训示范基地及伤口造口临床实习基地,卫计委指定全国结直肠癌MDT示范推广核心医院,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常务主席单位。

结直肠科临床服务上以结直肠癌肿瘤为重点,兼顾小肠肿瘤、胃肠道间质瘤、腹膜后肿瘤等的诊治;其中,结直肠癌及胃肠道间质瘤的综合治疗、遗传性肠癌的筛查及治疗等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科室的传统优势是实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DT),是国内最早开展该治疗模式的中心之一。

该治疗模式有效的改善了结直肠癌,特别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保障下,结直肠科的结直肠癌远期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以来的结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82%,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71%,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仅为6%-8%。造口康复治疗是结直肠科的特色服务项目,从2001年成立中国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至今已培养造口治疗师457名。

科室注重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近年来相继开展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及结直肠癌机器人手术等。迄今已完成上千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完成百余例早期直肠癌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使部分早期直肠癌患者避免了牺牲器官的手术,显著改善了远期的生存质量。多位科室技术骨干在全国腹腔镜手术比赛屡获殊荣(包括全国总冠军)。本中心在结直肠癌微创治疗方面的经验,吸引众多国内同道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观摩学习。

科室积极推广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和先进的诊疗模式,定期开设MDT和腹腔镜手术的高级研修班;撰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实践共识》(1,2版),深受国内同行好评。

科室在科研方面也取得累累琐果,自2009年建科至今已发表SCI论文近200篇,主编专著16本;获得国家自然基金16项;省自然基金6项;参与863项目1项;省校级项目20项;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2项;横向项目11项;临床试验近百项。2010年的“结直肠癌社区预防与综合治疗应用研究”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2011年“结直肠癌社区预防与综合治疗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和应用”项目(徐瑞华教授牵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癌单病种MDT简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癌单病种团队在万德森教授、徐瑞华教授及潘志忠教授的带领下,召集了结直肠外科、化疗科、放疗科、肝胆外科、影像科、介入科、病理科、生物治疗科和内镜科等多领域的专家,在国内率先开展结直肠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对结直肠癌患者依据分期、肿瘤生物学特性及患者的个人和家庭社会支持等因素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该治疗模式有效的改善了结直肠癌的疗效,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肯定。

团队牵头撰写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实践共识》等专家共识,对规范结直肠癌的治疗和推广先进的诊疗模式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团队在徐瑞华教授牵头下完成的“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和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中华医学会一等奖等三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该成果表明本团队诊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引领了结直肠癌治疗的行业发展。

科室擅长
肠肿瘤
体表肿瘤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
基底细胞癌
耳部肿瘤
肺转移性肿瘤
肾母细胞瘤
鼻窦癌
鼻肿瘤
葡萄状肉瘤
乳头状瘤
乳头状腺瘤
纤维上皮性肿瘤
腺瘤
腺瘤样瘤
乙状结肠肿瘤
左半结肠肿瘤
横结肠癌
升结肠癌
阑尾肿瘤
子宫颈癌
Cowden综合征
肛管癌
高分化鳞癌
甲状腺血管瘤
软纤维瘤
软组织肉瘤
小肠腺癌
小肠腺瘤
尤因肉瘤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