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创建于1951年,是建院初最早的科室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经过几代儿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该学科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有长足发展,我省重要的儿科临床诊治中心、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获准招收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本科生,2003年被批准为《儿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准成为四川省儿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0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精品课程,2009年成为校级重点学科,2010年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
2014年批准为四川省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该学科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青年委员、中华儿科分会血液学组、新生儿学组委员、围产医学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促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新生儿学组;四川省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泸州市儿科专委会主委;泸州市儿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等单位。是云、贵、川、渝结合部地区危重儿童转运、监护中心,是四川省卫生厅儿童先心病和白血病诊疗的区域性定点医疗中心。
一、学术队伍建设:
该学科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雄厚,近年来,以刘文君、董文斌、刘斌、朱红枫、李清平、郭渠莲、周太光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已担负起学科建设的重任。现有医护人员181名,其中护理129名,在职医师52人。在职医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9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7人,学院金教鞭之星获得者1人。
有16人担任全国和省市学术团体职务,目前拥有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全国委员1人(十四、十五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十五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全国委员2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全国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学组委员2人、血液学组2人,中国医促会儿科分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第八届)。
四川省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四川省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副会长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血液学组副组长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心血管学组副组长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肾病学组副组长1人、四川省儿科专委会神经学组副组长1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首届四川省卫生计生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3人,有3位专家分别担任《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儿科药学杂志》、《西南医科大学学报》、《西部医学》、《国际输血及血液学》等12种杂志编委。
二、科学研究:
该学科围绕新生儿、血液、心血管、肾脏、儿保、免疫、神经、内分泌及呼吸等亚专业,在小儿血液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新生儿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研究方向形成系列研究,成绩突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小儿血液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学科带头人刘文君教授为主的团队近五年来主要围绕病毒对造血干/祖细胞损伤机制、常见小儿血液病的早期诊断等开展相关研究。以分子生物学、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医学为依托,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探讨HCMV抑制HSPC增殖分化的机制。
近五年又瞄准急性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的前沿,蛋白质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在蛋白质水平,寻找用于早期诊断、病情变化监测及预后判断的血清蛋白质标志物,创立分子诊断新方法。这些系列研究获得多项次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卫生厅基金、四川省教育厅基金的资助、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第一),厅市级奖4项(第一)。
近五年来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在《Cell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AmJCancerRes》等国外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
(2)新生儿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学科带头人董文斌教授为主的团队近年来主要围绕
①窒息后多器官损伤的免疫炎症机制研究:该研究方向在临床、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等三个方面,从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系统研究窒息后炎症因子、炎症细胞和炎症基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多器官损伤的关系,然后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缺氧后受损细胞炎症基因变化与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同时探讨一些中药和抗炎制剂对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途径,为多器官损伤的防治提供依据。
提出:新生儿窒息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的新观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②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综合防治:该方向建立新生鼠窒息后器官损伤模型、幼兔胎粪吸入模型,以研究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基础与临床。重点研究硝酸甘油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给药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小剂量肝素预防新生儿肺出血等。
建立幼兔胎粪吸入模型,研究了炎症反应在胎粪吸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沐舒坦和白蛋白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临床采用这些药物治疗胎粪吸入性肺炎提供实验性理论依据。以上系列研究获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科技厅、卫生厅、中医管理局等科研课题11项,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等各级科技成果7项次。
已在Neonatology、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微生物和免役学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
(3)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学科带头人刘斌教授为主的团队近年来主要围绕。
①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研究方面,在国内成功建立肺切除加野百合碱诱导的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进行肺动脉高压形成的分子及基因变化系列研究,其中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肺血管重构细胞间信号传递机制的研究获得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基金资助。
先心病治疗----介入治疗技术:该课题组正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已经成为川南地区集小儿心血管疾病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的研究中心。
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研究:该方向围绕II介导的基因表达与心肌肥厚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脐血源性心肌干细胞的筛选与定向分化的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研究等形成系列研究,为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该学科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
中文核心期刊60余篇,承担省、厅、市级科研课题30余项,副主编和参编儿科专著5部。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
三、临床医疗水平:
该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医疗技术在川南处于全面领先水平,发挥了在泸州及毗邻地区儿科疑难重症诊断和治疗中心的作用,部分专业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设置有儿童重症观察病房,拥有进口中央监护系统、常频和高频呼吸机、肺功能仪、微量血气分析仪、小儿血液灌流机、小儿层流床、血流动力学监测仪、亚低温治疗仪、黄疸监测仪、血糖监测仪、肺功能监测、脑功能监测、床旁生命体征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和注射泵等设备。
儿科年门诊人次15万多人次,年收治各类患儿1.3万多人次,床位使用率达179%,平均住院日约6.6天,其中不少患儿为其他各地医疗单位转诊的疑难、危重病儿,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该学科下设儿一科、儿二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及急诊儿科等5个病区。是卫生厅儿童先心病和白血病诊疗的区域性(泸州、宜宾、自贡等)定点医疗中心。
四、人才培养:
该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承担临床医学院五年制本科生、留学生、医学技术、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口腔、儿科方向等专业的《儿科学》、《儿科学高级教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是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护士及进修生的专科基地。该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年招可收研究生6-10人,5年来已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53人,其中许多已成为我省或国内三甲医院儿科临床骨干,对我省儿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儿科先后派医生到国内知名院校进修学习30人次,短期进修培训60多人次。承办国家及省级教育项目3项。近年来,主编《儿科临床医师手册》、副主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案例式教材《儿科学》、《儿科学学习指导》等教材,参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5+3”十二五规划教材《儿科学》等教材。
科室派出专家多次赴基层医院进行卫生支援。2008年派出6位专家赴北川、汶川、青川地震灾区支援、2013年先后派出10多位专家赴芦山地震灾区支援。周太光教授曾赴瓦努阿图维拉医院指导工作2年,2011年又参加美国诺华东南大学全科医学师资培训。2012年刘斌教授赴美国亚拉巴马州Princeton’Hospital访问学习。2016年刘文君教授赴意大利UniversityofSassari医院临床访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