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科室相关科普
一岁多宝宝摔了一跤后,走路忽然走一会就蹲下怎么回事,怎么办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一岁多的宝宝正处于学步的关键时期,摔一跤后走路忽然走一会就蹲下,可能存在多种原因,如心理恐惧、鞋子不适、腿部软组织损伤、关节扭伤、轻微骨折,具体建议就医咨询。
1、心理恐惧:
摔跤的经历让宝宝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再次摔倒。宝宝走路时会表现出小心翼翼,走几步就蹲下,即使身体没有受伤,也不敢正常行走。家长要给予宝宝充分的安抚和鼓励,用温柔的语言和拥抱让宝宝感到安全。
2、鞋子不适:
如果宝宝摔跤后鞋子有变形或内部有异物,可能会磨脚或影响宝宝走路的舒适度。宝宝会感觉脚部不适,走路时通过蹲下缓解。检查宝宝的鞋子,查看是否有变形、鞋带过紧或鞋内有小石子等情况,如有及时调整或清理鞋子,为宝宝换上舒适的鞋子,观察宝宝走路情况是否改善。
3、腿部软组织损伤:
宝宝摔倒后可能导致腿部肌肉、肌腱或韧带等软组织受伤,受伤部位可能会出现轻微肿胀、压痛,皮肤表面或许有发红现象。当宝宝走路时,受伤的软组织受力,会引发疼痛,从而使宝宝走一会蹲下,以缓解腿部的不适。家长应先让宝宝停止活动,轻轻触摸宝宝腿部,感受是否有局部发热、发硬或宝宝抗拒触摸的部位,以此初步判断受伤位置。
4、关节扭伤:
常见于踝关节或膝关节扭伤。扭伤关节处会迅速出现疼痛、肿胀,宝宝可能会不自觉地保护该关节,活动时关节的屈伸受限。走路时,受伤关节承受体重压力,疼痛加剧,导致宝宝频繁蹲下。检查关节处有无畸形,若外观无明显异常,可轻轻握住关节上下两端,缓慢地小幅度活动关节,观察宝宝的反应。
5、轻微骨折:
骨折部位可能有轻度肿胀、疼痛,宝宝活动时会因疼痛而抗拒。有时可能会出现局部畸形,但对于一岁多宝宝的青枝骨折或不完全骨折,畸形可能不明显。宝宝走路时骨折端受到轻微移动刺激,疼痛难忍,只能走一会儿就蹲下。家长不要随意尝试矫正或按压疑似骨折部位,尽量安抚宝宝情绪,减少其肢体活动,可以用硬纸板或杂志等物品简单固定受伤肢体,如疑似腿部骨折,可将硬纸板固定在腿部两侧,再用布条轻轻捆绑。
在采取初步措施后,要持续观察宝宝的症状变化,如果宝宝在接下来的24-48小时内走路异常情况没有改善或者出现发热、肿胀加剧、哭闹不止等情况,应立即带宝宝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X光检查等,以确定是否存在更严重的损伤并接受专业治疗。
932
小孩磕到下巴要警惕哪四种病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没有小孩磕到下巴要警惕四种病的说法,可能并不局限于四种,但是需要注意防范口腔软组织损伤、牙齿损伤、颞下颌关节损伤、颌骨骨折、脑震荡等,具体建议就医咨询。
1、口腔软组织损伤:
表现为下巴内侧口腔黏膜破损、出血,伤口处疼痛,孩子可能因疼痛而哭闹、拒食。家长可用清水轻轻冲洗口腔伤口,去除污垢和异物,但不要用力擦拭。用干净纱布或棉球按压止血,按压时间约5-10分钟。若出血不止或伤口较大较深,需带孩子到医院口腔科处理,途中持续按压止血。
2、牙齿损伤:
如牙齿折断,可见牙齿部分缺失、断裂面不平整,牙齿松动则表现为牙齿有晃动。孩子可能会因牙齿疼痛而不敢咬合。家长要找到折断或脱落的牙齿部分,用生理盐水或牛奶浸泡,尽快带孩子到口腔科就诊,途中避免触碰受伤牙齿。
3、颞下颌关节损伤:
受伤后孩子可能诉说耳前区域疼痛,张嘴或闭嘴困难,张嘴时下巴可能偏向一侧,关节处有弹响或卡顿感。家长可安抚孩子情绪,让其尝试缓慢小幅度地活动下巴,不要强行张大嘴或闭嘴。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关节活动受限明显,需及时送往医院,途中可给孩子佩戴颈托固定头部,减少晃动。
4、颌骨骨折:
症状表现为下巴局部疼痛剧烈,尤其在咬合或触碰时疼痛加重,可能伴有牙齿咬合错乱,即上下牙齿不能正常对合,面部可能出现肿胀、淤血,严重时下巴外形改变。家长可先让孩子保持安静,避免过度活动下巴,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可缓解疼痛与肿胀,但不要用力按压。若发现孩子咬合异常,应尽快带其就医,途中尽量避免颠簸震动。
5、脑震荡:
除了下巴受伤处疼痛外,孩子可能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家长要立即让孩子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观察孩子的意识状态、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若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异常等紧急情况,呼叫急救车并进行简单的心肺复苏操作。即使症状较轻,也应在24小时内密切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就医途中避免晃动孩子头部。
在孩子受伤后,家长要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无论孩子症状轻重,都建议在受伤后的一段时间内密切观察,要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避免其因恐惧而过度哭闹挣扎,加重损伤。如果孩子受伤较重需要就医,要详细向医生描述受伤经过、孩子的症状变化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1268
小儿疝气要注意哪些事项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小儿疝气要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及预防感冒咳嗽、穿戴疝气带或手术治疗。一旦发现小儿患有小儿疝气,家长应迅速带小儿到小儿外科或普外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家长应密切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果发现小儿哭闹不止、呕吐、疝块突然增大、不能回纳或局部疼痛等情况,应立即带小儿到医院就诊,以防发生嵌顿疝,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2、避免剧烈运动:
家长应合理安排小儿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奔跑或跳跃等。同时,家长还应注意小儿的情绪变化,避免小儿因情绪激动而大哭大闹,从而增加腹腔压力,加重疝气的症状。
3、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是导致疝气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应鼓励小儿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情况,可适当使用开塞露等辅助排便,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度依赖。家长还应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蹲坐或用力排便。
4、预防感冒咳嗽:
感冒咳嗽时,腹压会增高,从而加重疝气症状。家长应注意给小儿保暖,预防感冒。如有咳嗽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咳嗽加重导致疝气恶化。同时,家长还应避免让小儿接触二手烟等刺激性物质,以免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症状。
5、穿戴疝气带或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疝气的小儿,可在医生指导下穿戴疝气带进行保守治疗。但需注意,疝气带并不能根治疝气,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如果小儿的疝气症状持续不减或者加重,或者年龄超过1岁,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的有效方法,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点注意事项外,家长还应定期带小儿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疝气的恢复情况。在手术治疗后,家长应密切关注小儿的恢复情况,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如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等。
726
小孩尿血要警惕哪四种病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并没有小孩尿血要警惕四种病的说法,有可能小孩不是尿血,只是尿液颜色发红,主要与食物 色素有关,但也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畸形、泌尿系统肿瘤导致,家长需高度重视,建议及时带孩子去小儿泌尿外科就诊,请医生进行治疗。
1、食物色素:
有时小孩尿液呈红色并非真正血尿,而是由于食用红心火龙果等食物所致。这种情况对身体无害,停止食用后尿液颜色会恢复正常。但家长仍需注意区分,必要时就医检查。
2、泌尿系统感染:
是导致小孩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小孩发育不完全,细菌易沿泌尿系统上升导致感染,引起尿道黏膜损伤而出血,通常伴有尿频、尿急、排尿刺痛等症状。治疗方式包括多喝水进行抗感染治疗,医生会给予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混悬剂口服等药物,以消除炎症。
3、泌尿系统结石:
也是小孩尿血的一个原因,结石在泌尿系统中移动时,可能划破尿道黏膜导致出血。较小的结石可遵医嘱通过口服尿石通丸、排石颗粒等药物排石治疗,较大的结石则需体外冲击碎石治疗。
4、泌尿系统畸形:
如输尿管狭窄、先天性肾积水等,可能导致一过性血尿。病情较轻时可继续观察,较重时则需手术治疗,如输尿管狭窄可进行经输尿管镜下局部扩张或激光去除狭窄。
5、泌尿系统肿瘤:
虽然较为少见,但泌尿系统肿瘤,如膀胱癌、肾癌等也可能导致小孩尿血,肿瘤局部糜烂、渗出血液会引起血尿。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病灶,必要时结合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
注意调整孩子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教育孩子定时排尿、保持外阴清洁、避免过度劳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1395
儿童长期镜下血尿几年了怎么回事,怎么办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儿童长期镜下血尿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症状,可能涉及多种疾病,包括尿道炎与膀胱炎、尿路结石与肾结石、尿道损伤、肾病综合征、膀胱癌。家长一旦发现儿童存在此类情况,应立即带儿童去 小儿泌尿外科就诊,请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针对性的治疗。
1、尿道炎与膀胱炎:
尿道炎和膀胱炎通常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导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破裂出血。在家中家长应鼓励儿童多喝水,促进排尿,减少细菌滞留,药物治疗方面可遵医嘱选用左氧氟沙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
2、尿路结石与肾结石:
结石在输尿管或肾脏内活动,摩擦黏膜引发出血。较小的结石可配合医生服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等药物进行溶石排石。
3、尿道损伤:
儿童在玩耍时可能因外伤导致生殖器受损,引发血尿,轻微损伤可听从医生建议局部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头孢克洛颗粒等药物。
4、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表现为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家长应遵医嘱给儿童使用呋塞米注射液、甲泼尼龙片等药物。
5、膀胱癌:
肿瘤局部糜烂、渗血,导致血尿,需明确肿瘤分期,及时手术切除病灶,必要时结合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家长应遵医嘱,密切关注儿童病情变化。
儿童长期镜下血尿需引起高度重视,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病情变化,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给儿童吃过多零食,多喝水,减少憋尿。
969
七岁男孩脑袋里面有口子怎么回事,怎么办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七岁男孩脑袋里有口子是非常危险的状况,可能由脑部感染、头部外伤、先天性颅骨发育异常、颅内肿瘤、脑部感染、血管病变等多种原因引起,具体建议就医咨询。
1、脑部感染:
严重的脑部感染如脑脓肿,在脓肿形成过程中可能破坏周围颅骨组织。孩子通常会有高热、寒战、头痛、颈项强直等表现,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昏迷等意识改变。家长要注意给孩子降温,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湿毛巾敷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多给孩子喂水。
2、头部外伤:
若孩子近期有头部遭受剧烈撞击、摔倒磕碰到硬物等经历,可能会引起颅骨骨折并导致颅内出现创口。症状表现为受伤部位头皮血肿、疼痛,孩子可能会哭闹不止、头晕、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头部外伤史且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让孩子平躺,避免晃动头部,拨打急救电话。
3、先天性颅骨发育异常:
先天性疾病如颅骨裂,会使颅骨存在缺损,类似有口子的情况。这类孩子可能自出生起就存在局部颅骨薄弱或缺失区域,有的可能伴有脑脊膜膨出,表现为头颅局部有囊性肿物突出,大小不一,触之柔软,肿物可能会随着孩子哭闹、用力等情况而增大。家长要注意保护膨出部位,避免碰撞、挤压,防止肿物破裂。
4、血管病变:
如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冲击颅骨导致其损伤,孩子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症状,严重时可迅速陷入昏迷。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家长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让孩子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腰带等束缚物。
5、颅内肿瘤:
当颅内肿瘤生长迅速或性质较为恶性时,可能侵蚀颅骨,造成颅骨破损。孩子可能会出现头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难以缓解,还可能伴有视力下降、呕吐、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等症状。在就医前,尽量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记录孩子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等信息,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
在孩子出现脑袋里有口子相关疑似症状后,家长务必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延误救治。送往医院途中,尽量选择平稳的交通工具,减少颠簸。到达医院后,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如实提供孩子的病史、家族病史等信息。治疗后,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带孩子复查,观察病情恢复情况,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此类疾病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1084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的概念是什么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是一种针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在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当小儿需要接受输液、采血或药物治疗时,若其他部位的静脉不易穿刺或无法满足治疗需求,通常会选择头皮静脉进行穿刺。由于小儿头皮静脉较为丰富且表浅,易于观察和操作,因此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儿科或急诊科,建议前往医院就诊咨询。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就是将特制的头皮针穿刺入小儿头皮静脉中,以建立静脉通路,用于输入液体、药物或采集血液样本。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治疗需求,如补充水分、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输入药物以控制感染或治疗疾病,以及采集血液进行化验分析等。
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主要包括额前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和耳后静脉等。在选择时,护士会优先考虑血管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如额前正中静脉。同时,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或有静脉瓣的血管处穿刺,以减少穿破血管壁的风险。
穿刺前,需要对小儿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了解其病情、过敏史、血管状况等。同时,需要剃除穿刺点周围的毛发,以清晰暴露血管,并清洁消毒局部皮肤。此外,还会准备好所需的穿刺器材,如头皮针、输液器、胶布等,并确保器材的无菌状态。
穿刺时,护士会在绷紧小儿皮肤的同时,以适当的角度进针,缓慢而稳定地推进针头,直至进入血管腔。见回血后,应降低角度,采用平行推针法将针头缓慢推进少许,以确保针头完全进入血管。
穿刺成功后,护士会用胶布固定好留置针,避免其因小儿的活动而滑脱。家长应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如有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处理。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保持小儿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避免让小儿用手抓挠穿刺部位,关注的情绪变化,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小儿度过治疗期。
1461
孩子被台风吹碎的玻璃割伤脖子怎么办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孩子如果不幸在台风天气中被吹碎的玻璃割伤脖子,家长应迅速冷静下来,采取紧急措施,如立即止血与清洁伤口、保持伤口干燥与避免感染,并立即带孩子到医院的急诊科或外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处理,注意观察伤口变化与定期复诊,进行心理安抚与康复指导。
1、立即止血与清洁伤口:
孩子被玻璃割伤后,首要任务是止血。如果伤口出血不止,家长应立即用干净的布或绷带压迫伤口,以减缓血液流失。同时,要尽量避免用脏手或未消毒的物品直接接触伤口,以防感染。在止血的同时,可以用清水轻轻冲洗伤口周围,去除表面的玻璃碎片和污垢。
2、保持伤口干燥与避免感染:
止血后,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接受治疗。在等待救援或前往医院的过程中,要保持伤口的干燥,避免沾水或受到其他污染。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布轻轻包扎伤口,以减少感染的风险。但切记不要用力包扎,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3、专业医生处理: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对伤口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根据伤口的深度和污染程度,医生可能会进行清创、缝合、包扎等处理。同时,由于玻璃割伤容易引发破伤风感染,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是否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确保孩子得到全面的救治。
4、观察伤口变化与定期复诊:
术后,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伤口变化。如果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渗液增多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伤口恢复情况,并给出相应的护理建议。
5、心理安抚与康复指导:
除了身体上的创伤,孩子还可能因为突如其来的意外而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安抚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康复锻炼,促进伤口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
家长应特别注意加强家庭的安全防护,及时修复受损的门窗和玻璃,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橙子等,促进伤口的愈合和身体的康复。
1141
3岁小孩尿频繁要警惕哪四种病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当3岁小孩出现尿频繁现象时,需警惕的疾病包括尿道炎、膀胱炎、神经性尿频、糖尿病以及膀胱结石。建议前往小儿泌尿外科就诊,请医生进行详细检查与诊断。
1、尿道炎:
多因细菌感染尿道,常见于卫生习惯不佳,如未及时清洁会阴部,导致细菌滋生并逆行感染。要注重孩子会阴部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鼓励孩子多饮水,多排尿,起到冲洗尿道作用。
2、膀胱炎:
细菌经尿道上行感染膀胱,女孩尿道短直,更易受感染,孩子饮水过少、长时间憋尿等也会增加发病几率。让孩子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可进行下腹部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膀胱不适。
3、神经性尿频:
多因孩子精神紧张、焦虑或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出现频繁排尿。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抚与陪伴,创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缓解孩子的精神压力,可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陪孩子玩游戏、看绘本等。
4、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使血糖升高,血液中渗透压增高,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导致多尿、尿频。一旦怀疑糖尿病,需立即就医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检查。确诊后严格控制孩子饮食,遵循低糖、高纤维饮食原则,定时定量进餐。
5、膀胱结石:
可能与孩子饮水过少、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尿液中某些物质析出形成结石,刺激膀胱黏膜导致尿频。增加孩子饮水量,每日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促进结石排出。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若结石较大,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膀胱镜下碎石取石术等。
家长日常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内裤,注意观察孩子尿液的颜色、气味等变化。避免孩子长时间憋尿,鼓励定时排尿,控制孩子糖分摄入,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家庭。
1185
8岁小孩尿臭警惕哪四种病
严志龙
主任医师
普外科
并没有8岁小孩尿臭警惕四种病的说法,当8岁小孩出现尿臭现象时,需警惕的疾病有尿道炎、膀胱炎、糖尿病、苯丙酮尿症、高蛋氨酸血症,不止四种。建议前往小儿泌尿外科就诊,请医生进行检查与诊断。
1、尿道炎:
多因细菌逆行感染尿道,局部卫生不良、尿道黏膜损伤等易诱发,常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嘱咐孩子多饮水,每日至少1500-2000毫升,增加排尿量以冲洗尿道。
2、膀胱炎:
细菌经尿道上行感染膀胱,女孩尿道短直更易发病。免疫力低下、憋尿等可促使发病。让孩子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饮食清淡,减少酸性食物摄入。可进行下腹部热敷,温度约40-50℃,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药物可选用呋喃妥因肠溶片、枸橼酸钾颗粒等,减轻膀胱刺激症状,促进炎症恢复。
3、糖尿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血糖升高,体内代谢紊乱,尿中出现酮体等物质而产生异味。一旦怀疑糖尿病,立即就医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确诊后需严格控制饮食,遵循低糖、高纤维饮食原则,定时定量进餐。
4、苯丙酮尿症:
因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在体内蓄积并从尿中排出,产生特殊鼠尿臭味。确诊后需终身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食用特殊医学用途的低苯丙氨酸配方食品如奶粉、蛋白粉等替代普通高蛋白食物。
5、高蛋氨酸血症:
蛋氨酸代谢途径中相关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蛋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使尿液产生特殊气味。饮食上严格限制蛋氨酸摄入,采用低蛋氨酸配方饮食,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能有助于改善蛋氨酸代谢。
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内裤,注意孩子的饮水量,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包括尿常规、肾功能、血糖等检查项目。
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