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科室相关科普
缺铁性贫血铁蛋白高还是低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铁蛋白水平是低的。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其特点是体内铁储存不足,导致红细胞生成受限,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铁蛋白水平通常会低于正常范围,男性铁蛋白的正常范围通常在30-400ug/L,而女性则在13-150ug/L。当男性铁蛋白低于30ug/L,女性铁蛋白低于15ug/L时,就说明存在铁缺乏的现象。 铁蛋白是体内铁储存的主要形式,它反映了体内铁的储备情况。在正常情况下,铁蛋白会在体内维持一定的水平,以满足红细胞生成和血红蛋白合成的需要。在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由于铁元素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或铁丢失过多,导致体内储存铁耗竭,红细胞内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这种情况下,铁蛋白水平会明显降低,因为它无法再维持正常的铁储备。 除了铁蛋白水平降低外,缺铁性贫血患者还会出现其他一系列相关指标的变化。例如血红蛋白水平通常低于正常值,这直接反映了贫血的程度。红细胞平均体积也会减小,因为缺铁导致红细胞生成受限,红细胞体积变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也会相应降低,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特征。 在治疗缺铁性贫血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铁蛋白水平和其他相关指标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铁蛋白水平较低的患者,通常会给予铁剂治疗以增加铁的摄入和储备。饮食调整也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患者应该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的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并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以促进铁的吸收。
1218
2024-10-16
贫血血小板低怎么办严重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贫血血小板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健康状况,因为它可能影响到血液的凝固能力和氧气的输送,进而对身体的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贫血血小板低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或器官衰竭、药物因素、骨髓造血系统疾病、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系统疾病、脾脏因素,病因不同在治疗方法不同,如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遗传因素或器官衰竭: 某些遗传因素或器官衰竭(如肝脏、肾脏等)可能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进而引发贫血血小板低。通过基因治疗或器官移植等方法改善造血功能。 2、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化疗药等,可能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避免使用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3、骨髓造血系统疾病: 如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从而减少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数量。根据具体疾病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 4、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通常与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有关,炎症可能刺激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控制感染,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免疫反应。 5、免疫系统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可能导致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数量下降。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免疫系统疾病的发展。 6、脾脏因素: 脾脏肿大或功能亢进可能导致血小板在脾脏内过度破坏,从而降低血小板数量。对于脾脏肿大或功能亢进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脾切除手术或脾动脉栓塞术。 贫血血小板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外伤。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蛋类、豆制品、牛奶、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提升血小板数量和质量。患者也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1061
2024-10-16
身上长红色小血点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身上长红色小血点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皮肤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皮肤过敏、蚊虫叮咬、毛细血管扩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根据不同病因需要采取对应治疗措施,如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皮肤过敏: 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药物、化妆品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小血点。通常还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如果怀疑是皮肤过敏引起的,应尽快找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妆品、清洁剂等,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2、蚊虫叮咬: 被蚊子、跳蚤、螨虫等昆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色小丘疹或血点,常伴有瘙痒。对于因蚊虫叮咬、轻微外伤等引起的红色小血点,可以用冷敷的方法缓解症状。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处,每次敷15-20分钟,每天数次。 3、毛细血管扩张: 长期日晒、皮肤老化、激素变化、遗传因素等可能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小血点,一般不伴有疼痛或瘙痒。如果红色小血点数量较少,不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感染。 4、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由食物或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微血管炎和红细胞外渗。这使得红细胞从正常位置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红色斑点样皮疹。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抗组胺药来缓解症状,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些药物可以阻断组胺受体,减轻瘙痒和红斑等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当皮肤受到轻微损伤时,无法及时形成血块进行止血,从而出现红色小血点。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泼尼松等。这些药物可以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从而改善凝血功能。对于严重病例,可能还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或进行脾切除手术。 在出现此类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此类症状也具有重要意义。
1122
2024-10-16
为啥直系亲属不能输血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直系亲属之间不能输血,这一原则主要基于多个方面的考量,例如免疫排斥与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风险以及法律与伦理考量等。 1、免疫排斥与输血反应: 直系亲属之间由于基因的相似性,血液中的抗原和抗体差异较小。在输血过程中,如果受血者的免疫系统不能有效识别供血者血液中的抗原,可能会引发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如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这种反应会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大量血红蛋白,进而引发高热、寒战、心悸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2、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直系亲属输血还可能增加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种由输入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攻击受血者组织器官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由于直系亲属之间抗原差异小,输入的淋巴细胞更容易在受血者体内存活并增殖,进而攻击其组织和器官,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该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极高,且诊断和治疗都十分困难。 3、感染风险 :虽然现代输血技术已经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风险,但直系亲属之间输血仍然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因为双方之间的抗原差异小,免疫系统可能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如肝炎病毒、HIV等,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4、法律与伦理考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医院不能直接采血,所有用于临床的血液制品必须来自经过严格检测和管理的血站或血液中心。直系亲属之间的输血往往难以保证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能引发伦理问题,如亲情的绑架和过度医疗等。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确实需要直系亲属献血,也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血型匹配、交叉配血试验以及血液制品的处理和检测,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人们也应该倡导科学献血、合理用血的理念,为需要输血的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
636
2024-10-16
献血后1天可以喝酒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为了身体的健康和恢复,献血后1天通常不可以喝酒。献血后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健康。如果献血后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献血后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失去的血液成分和调节生理功能。在这个过程中,饮酒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因为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肝脏在献血后需要集中精力合成新的红细胞和其他血液成分,以补充失去的血容量。此时饮酒可能会干扰这一过程,影响身体的恢复速度。 酒精对血液循环和造血机能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献血后,身体的造血机能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以补充失去的血液。然而,酒精的摄入可能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降低血小板的数量,并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此外,酒精还可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恢复。 饮酒可能加重献血后的不适症状。献血后,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症状。此时饮酒可能会进一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加重这些症状。同时,酒精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也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等不适感,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身体的恢复。 从营养补充的角度来看,献血后应及时补充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的食物,以促进身体的恢复。然而,酒精可能影响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身体的恢复效果。
1008
2024-10-16
右旋糖酐铁分散片是什么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右旋糖酐铁分散片,作为西药类别中的抗贫血药,主要功效在于针对明确原因所致的缺铁性贫血进行治疗。此类贫血常见于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娠以及儿童发育期等情况下,由于铁元素的缺乏,导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进而引发贫血症状。 右旋糖酐铁分散片的主要成分是右旋糖酐和铁的络合物。右旋糖酐作为一种多糖,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血液相容性,能够作为铁的载体,提高铁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铁则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元素,缺铁将直接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通过补充右旋糖酐铁,可以有效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纠正贫血状态。 适应症与用该药物适用于因明确原因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包括但不限于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等)、营养不良、妊娠期间铁需求增加以及儿童发育期铁元素摄入不足等情况。 在用法上,右旋糖酐铁分散片通常为口服用药,可直接用水送服或溶解于温开水中后服用。一般建议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成人和儿童的用药剂量需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使用右旋糖酐铁分散片时,患者需注意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日常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猕猴桃、葡萄等,有助于铁的吸收。避免与含钙类、磷酸盐类、四环素类、抗酸药及鞣酸等同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1157
2024-10-16
长期献血小板的危害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长期献血小板是一种爱心奉献行为,但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影响,主要有短期疲劳和虚弱、免疫功能波动、血管损伤风险、心理压力、营养流失。 1、短期疲劳和虚弱 献血小板过程中,身体会流失一定量的血液成分,尽管血小板可以在短时间内再生,但献血后身体仍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和恢复。多次长期献血小板可能会使身体累积一定的疲劳感,尤其是对于本身身体较为虚弱或营养状况不佳的人来说,这种疲劳和虚弱可能会更加明显。献血后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2、免疫功能波动 献血小板过程中,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一定的刺激。虽然适量的刺激可能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但长期频繁献血可能会使免疫系统处于一种较为活跃的状态,从而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的波动。这种波动可能表现为容易感冒、感染等。献血后要注意保暖,避免接触感染源。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式来增强免疫力。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 3、血管损伤风险 长期献血小板需要多次进行静脉穿刺,这可能会对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如果穿刺技术不当或护理不好,可能会导致局部血管炎症、血栓形成等问题。在献血过程中,应选择正规的献血机构,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以减少血管损伤的风险。献血后,要正确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局部出血和淤血。如果出现血管疼痛、肿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4、心理压力 长期献血小板可能会给献血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能够承受频繁献血;另一方面,可能会对献血过程中的疼痛、不适等产生恐惧心理。献血者可以通过与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献血的科学知识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同时,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可以给予献血者鼓励和安慰。 5、营养流失 献血小板后,身体需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来恢复和再生血小板。如果献血者在献血后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可能会导致营养流失,影响身体健康。献血后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补充一些营养保健品。 长期献血小板虽然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但也需要献血者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献血频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潜在的危害。如果在献血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1250
2024-10-16
血清铁蛋白低是贫血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清铁蛋白低不一定是贫血,血清铁蛋白作为体内铁的主要储存形式,其水平的高低通常反映了体内铁的储备状况。 血清铁蛋白低指的是体内铁储备量不足的状态,而贫血则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减少,导致氧运输能力下降的一种病理状态。两者虽然都与铁元素有关,但定义上存在本质区别。 贫血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铁的储备量,还受到红细胞生成障碍、破坏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骨髓功能障碍、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都可能导致贫血,而这些因素与血清铁蛋白水平无直接必然联系。 血清铁蛋白低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铁的摄入不足、吸收障碍、过度丢失等。饮食结构不合理、肠胃吸收不良、慢性疾病以及大量失血等都可能导致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 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如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即使血清铁蛋白低,也不一定意味着贫血。因为贫血的发生还与其他多种因素有关,如红细胞形态异常、造血原料缺乏等。 血清铁蛋白低的患者可能仅表现为铁储备不足,而无明显的贫血症状。而贫血患者则会出现乏力、易倦、头晕、心悸等缺氧症状。因此,临床表现也是区分两者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血清铁蛋白低的患者,应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铁剂、改善饮食结构、治疗肠胃疾病等。而对于贫血患者,则应根据贫血的类型和原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通常会结合血常规、血清铁、铁蛋白等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1356
2024-10-16
bt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在医学领域,BT通常指的是“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出血时间是指人体皮肤在受到外界损伤后,出血自行停止所需的时间段。 这一指标对于评估个体的止血功能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反映了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情况,包括皮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收缩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血小板数量与功能,以及血管周围结缔组织成分等多个方面。 由于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差异,出血时间在不同个体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正常情况下,出血时间应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超过正常范围,则可能提示存在某种病理状态。 出血时间的正常范围一般不超过9秒,也有资料指出其正常范围为2-6分钟,这取决于具体的测定方法和标准。当出血时间延长时,可能意味着人体血小板的含量或功能存在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这些疾病都会影响血小板的正常止血功能。 毛细血管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如先天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也可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相反,出血时间缩短则可能提示人体存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或某些特定疾病,如脑血管病变等。 在血栓形成初期或已形成严重血栓的情况下,由于血栓对血管壁的压迫和堵塞作用,可能导致出血时间缩短。这种情况下,需要警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并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BT(出血时间)作为医学上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评估个体的止血功能和诊断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出血时间测定结果,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901
2024-10-16
贫血药排名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贫血药的排名包括硫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叶酸、维生素B12、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1、硫酸亚铁 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常用药物之一。它能补充铁元素,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优点是价格相对便宜,疗效较为确切。但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便秘等。患者可在饭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2、多糖铁复合物 与硫酸亚铁相比,多糖铁复合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服用较为方便。它的含铁量较高,能有效提高铁的生物利用度,适用于不能耐受硫酸亚铁等传统铁剂的患者。 3、叶酸 主要用于治疗因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叶酸参与DNA的合成,缺乏时会导致血细胞发育异常。叶酸片口服方便,通常与维生素B12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4、维生素B12 对于因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12至关重要。它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可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给药。 5、促红细胞生成素 对于慢性肾病引起的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骨髓造血,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通常需要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但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血压、铁代谢等指标。 在使用药物治疗贫血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均衡,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促进贫血的康复。
763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