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的科普
冠心病的病因
张丽霞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为多因素引发的疾病,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患病因素较多,包括年龄、性别、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肥胖、吸烟等。男性40岁以上为高发人群。临床中,要求病人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6g;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常规服用具有抗炎、防止斑块脱落的他汀类药物以降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利于病情稳定。
6.87万
229
冠心病如何治疗
张丽霞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当血管狭窄大于70%,建议冠状支架植入,术后配合药物治疗,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支架内形成血栓。同时,控制血压,进行多个危险因素的干预,防止心绞痛病人发生心梗。心梗病人,需进行规律服药,避免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冠心病的治疗常用以下4类药物:
1、 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波立维、替格瑞洛等;
2、 减慢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β受体阻滞剂;
3、 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心衰并发症、降低远期死亡率的ACEI制剂;
4、 稳定斑块、抗炎的他汀药物。
冠心病为终身疾病,需终身服药。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5.63万
285
冠心病需要和哪些疾病鉴别
张丽霞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的功能性疾病及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临床上常与心绞痛和心梗相鉴别,即通过症状持续时间和心肌坏死标志物两个指标进行鉴别。心绞痛的持续时间较短,多为3-5分钟,超过半个小时,多为心梗。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增高2倍以上,病人心电图改变,为心肌梗死。
8.52万
120
如何预防冠心病
张丽霞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预防为长期过程,需从干预危险因素角度进行预防,从改善生活方式方面进行。如低盐低脂饮食,盐的摄入量为每天6g,少食咸菜、火腿肠、肥肉等高盐高脂食物,多食鱼肉、鸡肉等白肉;由于吸烟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需戒烟;适量饮酒。此外,冠心病与遗传因素相关,基因中含冠心病易患因素人群,更需改善生活方式、积极干预致病因素。
6.10万
314
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张丽霞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的发病因素尚不明确,国内多数研究认为高血压与盐敏感相关。如北医孙宁玲教授进行了盐敏感高血压临床试验,对病人进行盐敏感试验,判断其与高血压增高联系,再进行基因检测,揭盲,验证相关程度。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与抽烟、肥胖、糖尿病等相关,需终身服药。继发性高血压为可防可治,找到病因即可治愈。
5.52万
139
冠心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张丽霞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的基础检查包括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核素心肌灌注扫描等。随医疗水平的进步,冠状动脉造影为冠心病检查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为微创检查,是通过动脉入路,将导管导丝挂至病人的冠状动脉后,打入造影剂,成像。该法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高,但术前需进行心脏彩超、腹部彩超、拍摄胸片、化验肝肾功能等检查,明确无造影的禁忌症。
6.83万
389
高血压吃什么药治疗
张丽霞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治疗的常用药物如下:
1、 钙离子拮抗剂类,如尼福达;
2、 β受体阻滞剂类,如倍他乐克;
3、 ACEI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极少数病人使用后存在干咳的副作用;
4、 ARB类,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5、 利尿剂类。
临床使用时,经过相关检查,依病情不同,对病人处方不同的降压药。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5.81万
215
无创心功能检测是查什么的
张丽霞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常用的无创心功能检测如下:
1、 心脏彩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三个指标来判断左室的收缩功能。二尖瓣收缩的E峰和A峰比值来判断左室的舒张功能,比值大于1时,表明病人舒张功能减低;
2、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常用于特殊情况,如心衰原因的判定等。该法不如心脏彩超方便,但应用较心脏彩超多。
6.88万
424
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最早出现的症状
张丽霞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最早出现的症状如下:
1、 劳力性气短,即病人上坡、上楼或干重活时的气短,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夜间睡眠时,躺平后肺溢血,病人觉得气短,需坐起来以缓解呼吸困难;
2、 由于心功能受限,心脏搏出量受影响,心脏代偿机制启动,导致心率增加,心脏每分钟做功次数及总搏出量增多,病人出现心悸、心率增快、气短等症状。
9.39万
115
冠心病的危害
张丽霞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堵塞引起,危害最严重的为心梗。心梗后会出现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病人生命。发生胸痛时,需及时拨打120,积极入院接受治疗,如冠脉支架植入术等,可减少冠心病的死亡率。此外,还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早预防,改善生活习惯、改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7.38万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