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升的科普
重症肌无力鉴别诊断
李丰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重症肌无力鉴别诊断如下:
1、眼肌型肌无力:肌无力主要集中于眼部肌肉,需与导致眼部肌肉麻痹的疾病相鉴别,如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感染、老年性眼睑下垂,通过影像学检查、化验检查相鉴别;
2、全身型肌无力:主要与肌无力综合征相鉴别,肌无力综合征常继发于肺部肿瘤。另外,部分肌肉病也可表现为全身肌无力,通过基因检测、肌电图检测、检验或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10.02万
285
头痛挂什么科
李丰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头痛属于临床常见表现,病因相对较多,一旦出现头痛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医院级别不同,所设立的科室存在一定差异,如基层一级医院,建议患者就诊内科;二级医院设立疼痛科、神经内科,均可诊治头痛患者。随着医疗水平发展、疾病诊治水平提高,国内部分医院设立专门的头痛门诊,对于头痛的诊治更加专业,推荐患者前往就诊。
8.32万
499
脑梗死和脑梗塞有区别吗
李丰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脑梗死和脑梗塞概念相同,中国人习惯称为脑梗塞,梗塞顾名思义为脑血管堵塞,但国际通用称法为脑梗死,因为脑血管堵塞后脑组织可出现坏死,此称呼符合病生理变化,专业学术、文献交流统一称为脑梗死。中国人常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提及死字,为顾及患者感受多称为脑梗塞。因此,脑梗死与脑梗塞所代表的疾病完全相同,只是两种不同称谓。
7.31万
494
高血压脑梗塞吃什么好
李丰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高血压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合并脑梗塞者首先必须控制血压,根据不同患者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宜选用长效、稳定、血压控制效果较好的药物,单用、联合,甚至三种联合应用,同时抗动脉硬化治疗,如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他汀类降脂、抗动脉硬化联合治疗,才能起到预防脑血管病发生和复发的作用。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生活作息规律、情绪稳定、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
9.55万
386
重症肌无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李丰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重症肌无力属于神经科相对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极度疲劳,全身乏力。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医学角度认为,人体神经支配肌肉产生运动,若神经支配肌肉接头部位出现障碍,则导致神经运动信号不能顺利传导。另外,目前推测重症肌无力与遗传、感染、自身免疫有关。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可见胸腺增生,如将胸腺疾病治愈,肌无力也可以顺势解决。
6.14万
122
轻微脑梗塞能去高原地区吗
李丰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气候特点,气压低、湿度低、气温低,且空气含氧量低,易导致人体缺氧、脱水。但高原地区相对寒冷,少见紫外线强照射等情况。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更应关注缺氧、脱水等并发症。对于轻微脑梗死,血压轻度升高、心脏功能较好者,可以前往高原地区,但仍需注意能否耐受高原反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出现脱水。
7.94万
352
头痛头晕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
李丰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头疼、头晕、恶心、呕吐是神经科门诊常见症状,大多数头疼患者合并头晕,严重头疼、头晕者易出现呕吐。引起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的病因较多,包含神经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内科疾病,可仅为症状表现,也可代表器质性病变。如中暑、高血压,均可出现头疼、头晕。若头疼、头晕、恶心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症状较重,应及时就诊,常提示疾病存在。
12.19万
342
腔隙性脑梗塞是怎么回事
李丰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腔隙性梗塞指梗塞病灶<1.5cm,属于病理学名词。近年来由于影像学技术发展,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越来越多见,表现为脑组织缺血坏死形成小腔,影像学检查形成明显小的异常信号,提示患者毛细血管、小分支血管存在堵塞,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即使患者不出现明显的手脚麻木、肢体力弱,但仍潜在出现反应能力、记忆能力改变,甚至老年性痴呆,建议积极寻找病因,早期预防、早期控制。
10.30万
419
腔隙性脑梗塞能活多久
李丰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腔隙性脑梗塞属于小血管梗塞,不会出现致命风险。但出现腔隙性梗塞提示患者已经出现血管病变,如果病变越来越多会降低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期,建议积极寻找病因、早期预防。
仅发生一次腔隙梗死不会导致生命危险,反复多次腔梗会发展成老年性痴呆,甚至导致患者生活功能、生活质量下降,间接性导致寿命缩短。目前尚无具体统计数字明确腔梗可以缩短多久寿命,但对寿命确实有一定的影响。
6.01万
317
偏头痛怎么治疗
李丰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偏头痛的治疗相对复杂,发病率较高,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并非所有的偏头痛患者均需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理疗、中医针灸以及改善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头痛的因素,如饮酒,进食咖啡、浓茶、奶酪等食物。偏头痛必须依靠专业医生进行确诊,明确诊断后才能给予相应治疗。另外,治疗分为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根据患者发作频次、疼痛程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以及年龄、性别,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
7.49万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