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敏的科普
盆腔结核要吃多久的药
史慧敏
主任医师
结核内科
盆腔结核应采取全身抗结核治疗,病情轻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案及疗程不同,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及疗程,如药敏试验证实为不耐药结核,则强化期3个月、巩固期6-9个月,总疗程需9-12个月;如药敏试验证实为耐多药结核,则总疗程需20-30个月。盆腔结核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有良好的依从性,切勿擅自停药,尤其是耐多药结核,自行停药可致耐药程度进一步加重,治疗效果差,治疗时间延长。
12.47万
112
2023-12-22
盆腔结核可以自愈吗
史慧敏
主任医师
结核内科
盆腔结核属于结核病的一种,临床以肺结核多见,如常规体检时发现肺陈旧性结核病变,表现为肺组织纤维化、钙化、淋巴结钙化,提示既往感染结核菌,但已自愈。患者以盆腔包块、输卵管粘连、输卵管梗阻为就诊原因检查时,可发现盆腔结核,应进一步明确活动性结核或非活动性结核。活动性结核属于疾病进展期,非活动性结核提示既往感染,但病变范围较小,结核菌致病力弱,经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发现时即已自愈。
15.22万
81
2023-12-14
结核性胸膜炎需要与哪些疾病区分
史慧敏
主任医师
结核内科
结核性胸膜炎可有胸水形成,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亦与胸水形成原因有关,如根据胸腔积液的性质,可与感染性疾病鉴别;根据免疫学检查,可与结缔组织病鉴别;根据病原菌检查,如胸水脱落细胞检查、细菌培养,若检查中发现结核菌,则提示为结核性疾病;根据病理检查,若胸水中发现肿瘤细胞,则提示为肿瘤发生,进而与肿瘤相鉴别。
11.46万
505
2023-11-20
结核性胸膜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史慧敏
主任医师
结核内科
结核性胸膜炎的检查包括: 1、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胸部彩超,但疾病早期,影像学检查多无典型特征; 2、免疫学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PPD)、γ-干扰素释放试验; 3、结核抗体检查; 4、胸水生化检查及胸水结核菌培养、结核菌涂片、结核菌基因检测; 5、CT引导下或胸腔镜下行胸膜活检术; 6、剖胸探查。
14.94万
204
2023-10-03
什么是盆腔结核
史慧敏
主任医师
结核内科
盆腔结核又称结核性盆腔炎,多见于女性,是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女性生殖器官引起发热特异性炎症反应,如卵巢、输卵管、子宫、腹膜、盆腔结缔组织,以输卵管结核多见,多发生于输卵管壶腹部,是输卵管性不孕的主要原因。盆腔结核具有多样性、不典型性,临床诊断过程中易漏诊、误诊,比例可达65.3%,因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
11.64万
434
2023-09-23
盆腔结核怎么确诊
史慧敏
主任医师
结核内科
盆腔结核的诊断方法包括: 1、问诊:询问是否有结核病史、结核病接触史; 2、免疫检查:如PPD、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核抗体检测; 3、影像检查:如输卵管造影,盆腔结核造影下可见输卵管僵硬、伞部粘连、梗阻或串珠样改变,CT检查可见盆腔包块、钙化; 4、病原菌检查:如输卵管积液结核菌检测、月经血结核菌培养; 5、病理检查:宫腔镜、腹腔镜下取病理组织活检。
11.91万
331
2023-09-12
什么是结核性胸膜炎
史慧敏
主任医师
结核内科
结核性胸膜炎是指结核杆菌直接感染胸膜,或结核分枝杆菌菌体成分诱发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胸膜炎性反应,依据临床表现、胸水情况,分为干性胸膜炎和渗出性胸膜炎。干性胸膜炎属于结核性胸膜炎早期阶段,影像检查无明显特征,随着病情发展,不断出现渗出液,形成少量、中量或大量胸腔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胸膜结核瘤、结核性脓胸。
14.33万
360
2023-07-30
盆腔结核复发症状
史慧敏
主任医师
结核内科
盆腔结核复发的症状与首发症状相同,可表现为: 1、全身症状:低热、盗汗、乏力、腰部酸痛; 2、盆腔积液:首发盆腔结核遗留的少量积液,短时间内增多或新出现积液; 3、月经失调:因盆腔结核导致子宫内膜严重损伤,引发月经量逐渐越少,甚至闭经; 4、白带异常:如脓性白带; 5、接触性出血:为结核菌侵犯宫颈导致。
15.67万
166
2023-07-16
难治性结核怎样治疗
史慧敏
主任医师
结核内科
难治性结核的具体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中国防痨协会将其治疗结合耐药种类分为五种,如一线抗结核药、注射类抗结核药、氟喹诺酮类药、二线抗结核药等,治疗需12-30个月;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氟喹诺酮类药、注射类抗结核药、二线抗结核药等四种,治疗需12个月。其中临床上将利奈唑胺及氯法齐明作为核心治疗药物。
16.10万
194
2023-06-21
如何预防结核性胸膜炎
史慧敏
主任医师
结核内科
结核性胸膜炎属于肺结核的一种,具有传染性,预防措施包括: 1、控制传染源:发现肺结核后积极治疗,达到治愈效果,则无传染性; 2、切断传播途径:与结核病患者相处时需佩戴戴口罩,此外还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如车站、商场。亦应与刺激性咳嗽患者,保持一定距离; 3、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力,如多晒太阳、保持健康饮食、增强体育锻炼等。
18.34万
497
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