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蒙滔医生
周蒙滔主任医师肝胆胰外科
三甲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 博士
  2. 教授
胰腺癌、胆囊结石、胆管癌、胆管结石、肝癌、肝血管瘤、急性胰腺炎、胆囊癌、肿瘤、胆囊息肉
周蒙滔,主任医师,教授,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学历、医学、管理学双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研究生科科长。 专业特长:肝胆胰外科、腹腔镜外科、普外科。特别擅长肝癌、肝血管瘤、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癌、胆管癌、胆囊结石、胰腺癌、门脉高压症、消化道肿瘤等各种腹部外科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尤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研究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199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临床医学本科;199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科学硕士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外科学博士研究生,获医学博士、管理学博士。2003年破格晋升副主任医师,2008年晋升教授,2009年晋升主任医师。2002年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4年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6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9年,荣获温州市首届青年科技奖、温州医学院教坛新秀。主攻肝胆胰外科腹腔镜外科、普外科。注重临床实践,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科学研究。尤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研究领域做出重要的贡献。迄今共主持10项课题,其中国家863重点课题分项目1项,省科技厅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卫生厅课题4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温州市科技局课题2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项,省级课题验收5项,均属国内领先水平。共发表论文70篇,其中第一作者26篇,SCI论文6篇,中华医学系列杂志30篇。1998年,论文《早期区域动脉灌注5-FU、奥曲肽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犬心脏、肾脏的影响》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0年,主持的成果“早期区域动脉灌注5-FU、奥曲肽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研究”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二等奖;2003年,参与完成的成果“供血动脉置管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系统化研究”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温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参编的专著《钱礼腹部外科学》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2007年,参与的课题“不同术式原位肝移植安全性与资源消费的对比研究”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现任《中华肝胆外科杂志》通讯编委,《肝胆胰外科杂志》特约编委,温州市外科专业委员会秘书。现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的胰腺疾病研究方向负责人。2013年,成果“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难点关键技术的研究”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和互联网搜索结果
纠错

周蒙滔医生的问诊服务

预约挂号
暂未开通挂号服务
挂号指引
极速问诊
根据病情智能推荐医生
去问诊
全国医生随机分配
周蒙滔的预约挂号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第一执业
本出诊医院平台无号,请通过医院官方渠道挂号。
周蒙滔的挂号方式
1.
公众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预约;
2.
微信小程序: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搜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预约;
3.
电话:可拨打门诊电话0577-55579999进行咨询;
4.
现场:可通过人工窗口或院内自助机进行预约挂号。
周蒙滔医生未在本平台开通挂号服务 向您推荐所在医院官方挂号方式
挂号方式可能会存在更新不及时 具体以医院官方渠道为准
周蒙滔同科室医生

肝胆胰外科相关科普

医生本人未创作科普,推荐医生同科室相关内容
胆囊多发结石怎么治最好
2024.10.18
胆囊多发结石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胆囊的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多发结石,且结石数量较少、直径较小、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可以考虑定期观察,定期复查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结石的变化和胆囊的功能状态。同时,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体重等。 2、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片、胆酸片等,这些药物能够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促进胆固醇性结石的溶解。但需注意,药物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且需要长期服用并定期复查。硫酸镁等解痉止痛药可用于缓解胆囊结石引起的胆绞痛,抗生素则用于预防和治疗胆囊炎、胆管炎等感染性疾病。但这些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手术治疗: 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部分有强烈保胆意愿的患者,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可考虑腹腔镜下保留胆囊的结石取出术。但该方法存在较高的复发率,术后需继续口服药物以减少复发。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和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同时,加强预防与护理工作也是降低胆囊结石发病率和复发率的重要手段。
耿亚军副主任医师
851
肝内点状钙化是什么意思
2024.10.18
肝内点状钙化是指在肝脏内部发现的细小的钙化点,这些钙化点通常在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MRI)中被发现。点状钙化意味着在肝脏组织中存在微小的钙沉积区域,这些区域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小点状的高密度影。肝内点状钙化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但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相关。 肝内点状钙化通常意味着在肝脏的不同部位发现了零星分布的小钙化点,这些点状钙化可能是孤立存在的,也可能是多个分散在肝脏的不同区域。点状钙化的大小一般不超过几mm,且通常不会融合成较大的钙化区域。 当肝脏受到感染或炎症后,炎症区域可能会留下钙化点,这种情况下,钙化点通常是良性的,不会转变为癌症。寄生虫感染后遗症如肝吸虫病,或阿米巴病等寄生虫感染后留下的钙化点,通常也不会癌变。尽管大多数肝内点状钙化是良性的,但也可能与潜在的病理状态相关,需要进一步评估。 此外,当发现肝内点状钙化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如增强CT或MRI,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钙化点的分布、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血液检查如肝功能测试、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有助于评估肝脏的整体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患者的健康,可以通过综合评估,有效地管理和监测肝内点状钙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如果在体检或检查中被告知有肝内点状钙化,建议遵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随访。
尹玉春副主任医师
868
血管瘤与肝癌的CT鉴别
2024.10.17
血管瘤和肝癌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在CT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可从病灶形态、密度特点等方面进行鉴别。 1、病灶形态: 血管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为清晰光滑。典型的血管瘤表现为边缘呈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呈 “早出晚归” 征。较大的血管瘤形态可不规则,但边缘一般较规整,很少有分叶征。 肝癌:形态多样,可呈圆形、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瘤边缘常不光滑,可出现分叶、毛刺等征象。尤其是巨块型肝癌,常因生长迅速而形态不规则,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 2、密度特点: 血管瘤:平扫时多为低密度灶,少数可为等密度。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斑片状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展,延迟期病灶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填充,接近肝脏实质密度。 肝癌:平扫时多为低密度,部分可有出血、坏死而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不如血管瘤显著且不均匀,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迅速减退,呈 “快进快出” 表现。 3、其他征象: 血管瘤:一般无包膜,也很少侵犯周围血管和胆管。较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产生推压,但无浸润性改变。 肝癌:常可见包膜,部分包膜完整,增强扫描时包膜可出现环形强化。易侵犯周围血管,形成癌栓,如门静脉癌栓在 CT 上表现为门静脉内充盈缺损。还可侵犯胆管,引起胆管扩张等。 通过CT检查可以对血管瘤和肝癌进行初步鉴别,但有时两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必要时可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陈志强副主任医师
1387
如果您的问题未能解决,您还可以选择:
三甲医生

极速问诊

3万名三甲名医
7*24小时极速响应
1对1

找专家

肝胆外科专家
对症找医专科专治

全国肝胆外科可咨询医生

更多
  • 0~50元
  • 50~100元
  • 100~200元
  • 大于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