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生理因素如遗传、激素、神经生物学、母亲免疫等,还有心理因素如性别认同、家庭教育、性经历。此外,还与社会因素,如同性引导、性教育缺失、单性环境等因素有关。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同性恋可能会遗传给后代,双胞胎存在一个同性恋,另一个也是同性恋的概率高达20%,这现象可在同一家族中流行;
2、激素:性取向可能受性激素的影响,雄性激素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性别分化起到关键的作用,激素异常可能使性取向发生变化,导致同性恋倾向的产生;
3、神经生物学:下丘脑作为调节人体腺垂体激素分泌的神经中枢对生殖和性功能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影响性取向的形成,导致性取向发生变化;
4、母亲免疫:在同性恋家族,每多一个亲哥哥,男性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就增加33%。可能与母亲体内产生组织相关性抗原的免疫变化有关,相关抗体攻击胚胎可能使性向发生变化。
二、心理因素
1、性别认同:存在恋父/恋母情结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强烈的认同和模仿行为从而模糊了自己的性别,导致性取向发生改变;
2、家庭教育: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的儿童长大后极易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偏离,心理上的异常会引发行为异常,导致性取向出现改变;
3、性经历:幼年期被猥亵或性侵会对幼儿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在成年后易造成性取向的改变。另一方面与异性交往受挫或产生不愉快的经历,也可能使性取向发生改变。
三、社会因素
1、同性引导:青春期受到同性的引导,易对同性产生依恋,导致性取向改变;
2、性教育缺失:由于家庭、学校性教育的缺失,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接触异常信息,进而对性取向造成影响导致性取向改变;
3、单性环境:长期处于单性环境,如军营、监狱,可能出现同性行为,性取向发生改变。
性取向改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后天异常因素导致的改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先天性因素导致的性取向改变可以学会正视并接受,随着社会包容性的提升,对性向改变的接受度也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