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禹华良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三甲全国第11
主页

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可能包括环境焦虑、不安焦虑、分离焦虑、社交焦虑、特定的恐惧焦虑等,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明确具体情况,然后针对幼儿不同表现和原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

1、环境焦虑:如果幼儿对新环境不熟悉,可能会表现出对新环境的抵触、害怕,拒绝进入幼儿园,或在幼儿园内表现出紧张不安,并可能伴随有哭闹、不愿离开父母等行为。建议家长和教师应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介绍幼儿园的设施和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新环境的乐趣。

2、不安焦虑:如果幼儿在秩序敏感期,对日常规律的打破而感到不安,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或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可能伴随有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一般建议保持日常活动的稳定性和规律性,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提供安全感。

3、分离焦虑:幼儿对与家长的分离感到不安,担心被遗弃或失去照顾,则可能表现出抗拒分离,或在分离后出现情绪失控,哭闹不止,还可能伴随有夜晚噩梦、梦呓等。建议家长和教师应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保证幼儿知道他们会被接回,逐渐建立信任。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遵医嘱使用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舍曲林等进行治疗。

4、社交焦虑:如果幼儿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不安,担心被拒绝或不被喜欢,可能表现出退缩、回避社交场合,或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出紧张、不自然。建议家长或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幼儿与他人互动,逐渐建立社交技能。社交焦虑较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阿普唑仑、盐酸舍曲林等药物解除焦虑。

5、特定的恐惧焦虑:幼儿可能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产生恐惧,如大型玩具、陌生人等,表现出对特定事物的回避、逃避,或在接触时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可能伴随有心跳加速、出汗等生理反应。一般通过渐进式暴露疗法,让幼儿逐渐接触并适应恐惧的事物,也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阿普唑仑、盐酸舍曲林等药物来减轻焦虑症状。

建议家长和教师应与幼儿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被关心和支持的。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耐心倾听,并提供支持和建议。

2024-03-07浏览2586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精神科医生推荐
预约挂号
在线问诊
王志强
精选
王志强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5天后有号
去挂号
真实号源 随时可约
¥1500
擅长:各类精神心理疾病、诊断、评估与治疗各类精神障碍,包括幻觉、妄想、激越、兴奋、违拗、退缩,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恶劣心境等心境(情感性)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分离转换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神经症;失眠症、不宁腿及睡行症等睡眠障碍;厌学、考前焦虑,学习和人际交往困难等。也擅长眼部、面、耳内等肌肉周围跳动、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神经性腹泻和尿频、神经性头痛与其他躯体无法解释得疼痛、眩晕、耳鸣以及儿童多动与注意力缺陷障碍、抽动障碍等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周建初
精选
周建初主任医师精神科
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明天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19人
¥10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心境障碍、强迫症、情感障碍、顽固性失眠、意识障碍、惊恐障碍、头昏头痛、精神发育迟滞、神经衰弱、成瘾疾病、妄想症、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精神障碍等疾病的治疗以及精神药物临床研究。
李秀荣
精选
李秀荣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三甲
2天后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49人
¥16
擅长: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焦虑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躯体化障碍、分离转换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期精神障碍、睡眠障碍、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及学习问题诊治。
查看更多精神科医生

相关推荐

梁昱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三甲全国第36
如何缓解幼儿入园焦虑
一般幼儿到3岁左右时要进入幼儿园,但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幼儿进幼儿园时,会表现出焦虑 、紧张、恐怖等情绪。缓解幼儿情绪的方法如下:1、培养交朋友的能力:在幼儿入园之前的一段时间培养交朋友的能力。如果到楼下玩和小朋友接触,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共同玩玩具、玩游戏,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就能感觉到和小朋友一起玩是快乐的,有朋友非常好。所以到了幼儿园以后就不会紧张,然后很快融入到小朋友中;2、提前熟悉幼儿园:如果有条件,家长可以提前带着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在熟悉的亲人陪同下参观即将进入的幼儿园,让他对环境有一定了解,入园以后就不会太紧张;3、培养独立能力:因为3岁的幼儿,牙齿已经非常完善,咀嚼能力较好,可以练习自己吃饭,而且还可以进行简单的穿衣等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果在幼儿园能表现非常好,独立完成这些,也会有自信去幼儿园;4、和幼儿园老师加强沟通: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不适应的情况,老师和家长及时共同配合,就能够顺利完成入园的过程。
邹丽萍主任医师
长春市中医院三甲
幼儿入园体检什么
"幼儿入园应体检下列这些项目:\n1、全身检查,包括体表、表浅淋巴结、头颅、五官、胸廓、肺脏、心脏、腹部、腰部、生殖器、四肢脊柱和神经系统。\n2、病史,了解既往病史、家庭病史和社会历史。\n3、生长发育测量,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n4、其他检查,包括视力、色觉、听力、血压等。\n5、化验血红蛋白、肝功能和胸部透视。"
庞吉成主治医师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三甲
入园焦虑如何应对
"入园焦虑主要是指幼儿在入学时出现的分离性焦虑症状,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入园焦虑的患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特别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包括帮助孩子扩大与环境之间的接触。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让患儿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关系,在幼儿园中设立能使儿童有兴趣的内容,帮助患儿适应入园焦虑。同时在幼儿园中,老师也要参与到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教育中,帮助幼儿提高对于幼儿园的兴趣。同时在一定情况下,通过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帮助幼儿改善因为焦虑导致的肌肉紧张,或身体的不适体验,治疗效果良好。"
张玉玲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三甲全国第67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及措施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包括出现异常哭闹、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同时幼儿可以出现异常的临床症状,比如乱发脾气或者是悲哀、抑郁等负面的情绪。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要及时沟通,如果发现幼儿存在上述临床症状的时候,需要及时给予干预。要让幼儿认识到上幼儿园的好处,让幼儿增加上幼儿园的兴趣。同时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让孩子多与陌生人交往,多参加社交活动,增加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先选择人员比较少,老师照顾比较精细的幼儿园。而且刚开始进入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可以选择半天制,让幼儿有逐渐适应的过程。对于分离焦虑症比较明显的幼儿,也可以在入园1-2周之内选择可以允许家长陪伴的幼儿园,让幼儿有逐渐适应的过程,这样可以逐渐减少幼儿出现分离焦虑症的情况。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三甲全国第37
幼儿入园体检要空腹吗
"一般的幼儿园入园体检需要空腹检查,因为幼儿园入园体检要进行肝功能的化验,肝功能的化验需要静脉空腹抽血,如果吃了饭会影响肝功能的结果,所以如果静脉抽血肝功能,一定要进行空腹检查。\n另外,幼儿园体检的时候还要进行其他检查,要查血常规除外孩子有没有贫血,还要测量孩子的头围、胸围、身长、身高、体重的变化,这些不需要空腹检查。另外,还要听诊孩子的心肺功能,必要的时候做个心电图,这些和空腹没有关系,主要进行肝功能的检查,需要进行空腹检查。所以幼儿园进行体检时,最好在检查的头天晚上10点以后就不要吃饭了,白天吃饭测量肝功能会影响检查的结果。"
张忠浩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三甲全国第72
儿童入园体检项目有哪些
"儿童入园体检包括以下几项:\n一、全面查体,要给宝宝进行从头到脚的查体,要进行心、肺、腹的望触叩听,还要测量身高、体重,查牙齿,进行全面的评估;\n二、血常规,宝宝入院的时候要进行血常规的检查,主要是看宝宝是否有炎症的表现,还要注意孩子是否有贫血,有的幼儿园可能需要血型;\n三、肝功能,宝宝因为是集体一起吃饭,所以要查肝功能,除外肝脏的疾病;\n四、心电图以及胸片,宝宝需要做心电图了解心脏的情况以及拍胸片了解肺部的情况,同时要注意除外结核,所以宝宝要进行全面的查体,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按要求进行相关的体检项目。"
张忠浩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三甲全国第72
孩子入园体检检查什么
"宝宝入园体检包括以下几方面:\n一、全身体检,包括心、肺、腹、眼、耳、口、鼻做全面的体检,能够发现孩子是否有疾病的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n二、血常规,宝宝入园体检要查血常规,要看孩子是否有感染存在,注意孩子是否有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等,还要注意血小板,血小板过低容易有出血的倾向;\n三、肝功能,宝宝入园体检要查肝功能,因为宝宝入园以后是集体餐食,为了保证宝宝身体健康要查肝功能,如果有问题要进一步的进行检查,寻找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给予治疗;\n四、胸片,胸片主要是看肺里是否有炎症或者结核等,呼吸道感染、肺炎、结核都有传染性,为了保证宝宝的健康要做相关的检查,所以宝宝入园体检要做以上检查,各入园体检的要求不一样,要遵照要求执行。"
陈常云副主任医师
日照市中医医院三甲
小孩入园体检要多少钱
小孩入园体检的费用是在100元左右。小孩入园体检通常检查的是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内科通常是测量血压,听诊心、肺,看孩子有没有心、肺、肝的异常情况。 外科检查身高、体重,看有没有过度肥胖的问题。眼科可以检查视力。耳鼻喉科检查听力。口腔科检查有没有龋齿的情况。另外,小孩入园体检的时候通常要抽血化验谷丙转氨酶,看肝功有没有异常情况,如果肝功有异常的情况,通常要检查有没有乙肝,检查乙肝五项。 大部分的情况下小孩入园体检都是非常简单的,基本就是对身高、体重等内科状况进行了解,大部分孩子都是完全可以通过体检的。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三甲全国第37
宝宝入园体检有哪些项目
孩子入园的时候要做一些常规的检查项目,一般孩子入园的时候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呢? 首先要做一个血常规的检查,血常规的检查采取末梢血就可以了,主要检查孩子有没有贫血,有没有血小板异常,看看孩子的白细胞数高低,有没有炎症的存在,这是一个常规的检查。 另外一个检查要抽静脉血,静脉血要空腹抽,查孩子的肝功能,看看肝功能有没有异常,这是常规的检查项目。 除了这两个血液性的检查,还做一些其他的常规检查,比较常规的就是看看孩子的身高、体重,有没有生长发育不良,看看孩子牙齿情况,有没有龋齿。有的幼儿园体检还要测一下视力,大概也就是这些检查了。
韩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民营医院
我们的焦虑究竟来源于哪里?如何有效解决焦虑问题?
焦虑是一种很特别的情感——它是一种一定会被觉察到的情感。也就是说,也许你抑郁,但是你不知道你的这种负面情绪是什么;但只要你焦虑,你一定会意识到,并把它和痛苦、悲伤、抑郁等情绪明确区分。焦虑在这个意义上,和疼痛是一样的。你也许不知道你为什么焦虑,却一定会感受到自己的焦虑。如果用一句话来区分焦虑与抑郁,就是焦虑是对“未来会有危险发生”的担心,而抑郁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悲剧”的不愉快。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头脑分为三个层次,最深处是“本我”,也就是你没有意识到的(还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欲望和恐惧;最外面一层是“超我”,就是我们父母和社会教的道德和良心;而“自我”是大部分有意识的,用来处理现实问题的,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执行者。本我:欲望和恐惧,自我:现实执行者,超我:道德感。焦虑有很多种。但所有的焦虑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冲突”,也许是我们自身内部的冲突,也许是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冲突。同时,各种焦虑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就是预知危险,保护自己。只不过这种危险有时是内心世界的,有时是现实世界的,有时是真实的危险,有时是我们记忆中和假想中的。所以焦虑与恐惧这两种感情是息息相关的。1.现实焦虑来源: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我们知道,在我们的头脑中,只有自我是直接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意识、感觉、知觉、记忆、情感、思想等这些都是自我干的活儿。当我们感觉外部世界可能会有一些危险时,自我会发出一个信号,来警戒头脑,以保护自己。这个信号就是焦虑。害怕一个外部世界的东西,如电梯失控或失去控制的汽车等都是现实焦虑。像担心作业做不完影响成绩这一类的焦虑也是现实焦虑。单纯的现实焦虑是一种相对健康的焦虑。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凭借繁衍的经验,养成了对潜在危险产生焦虑的能力,这种焦虑可以提高人的存活率。对我们来说,控制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能够最好地调动我们地行动力。有研究显示,比起完全不焦虑的人,有一定水平焦虑感受的人,工作效率更高,质量也更好。2.道德焦虑来源: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最初,父母是孩子的道德仲裁者。父母会规训孩子,当孩子违反纪录,他们会惩罚孩子。后来这种道德就被我们内化了,而这种对惩罚的恐惧也一同留在了体内。超我负责制造两种感情,内疚和羞耻。这是两种极为负面的情感,事实上,在情绪的正负面量表上,羞耻是所有感受中最为糟糕的一种。这两种感情是作为自我惩罚的手段存在的。当自我有一些想法触犯了我们的道德良心,超我就用内疚和羞愧来惩罚我们。因为害怕这种可能的惩罚,每当我们刚产生可能会触犯道德的想法,自我就会立刻给出一个信号,以调动防御和保护,避免惩罚的到来。这个信号也就是焦虑。这种类型的焦虑也很常见。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准则本身是有问题的,过于严格或偏颇(例如不当地觉得自己的婚前性行为是淫荡羞耻的表现),可能会造成不必要、过度的自我惩罚,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3.神经性焦虑来源: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冲突神经性焦虑是三种焦虑中最tricky的一种。它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实焦虑的基础上的。当你觉得自己的某种本能(位于本我中)会带来现实的危险时;或者因为欲望和恐惧(位于本我中)太过强烈,假如被释放会使自我无法承受、自我的功能可能会被损伤、自我会崩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自我会发出警示信号即焦虑。复杂而神秘的地方在于,因为这种本能、欲望和恐惧是位于本我中的,也就是说,它们还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其实完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些本能、欲望和恐惧。你只会感到莫名的、没有理由的、挥之不去的焦虑,但并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自我和本我的冲突其实是很常见的,事实上在每个儿童的发展经历中,都必然会经历这样的冲突。这种冲突并不一定是病理性的,但它确实会和一些心理疾病相关。要注意的是,焦虑感本身不是致病的根本原因。很多时候往往是为了摆脱这种焦虑感所做的挣扎导致了疾病。比如强迫症就是利用强迫行为来减轻焦虑感。人格障碍往往是在异常的成长过程中,选择养成了一种能最大程度适应那个异常环境、持续缓解焦虑感的方式。所以,和焦虑相关的疾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焦虑症一类,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都是和焦虑感相关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焦虑简直是一种通用的钱币,可用为一切情感的兑换品”,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自己没有能够明确的感情(包括积极正面的感情),都可能以焦虑的形式被你感受到。正是因为焦虑的这种深刻、复杂和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很多人对它做讨论。当你被问题困扰时,焦虑会让你更难做出决定,更不用说拿出实际行动解决问题了。焦虑会导致对每一件事的过度思虑,从而陷入“想太多”—“更焦虑”的恶性循环。如何才能跳出这样的恶性循环?简单地想要停止想法是没有用的,那些想法会不断冒出来,甚至会更激烈。从正念减压和认知行为疗法中提取的以下7种心理策略,能够有效解决焦虑问题。1.认知重建尝试把自己焦虑的想法看成是“猜测”,而不是“事实”。当你焦虑时,其实是你的头脑在尝试保护你,它希望能够预测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从而减少如果真的事发对你造成的冲击。不过,未来“有可能”发生,并不等于未来“一定会”发生。比起一味沉浸在负面的揣测里,你需要寻找一些客观的证据( iveevidence)。可以做一张这样的表格:有多少/哪些事实的证据,能证明那些负面的结果会发生?有没有其他的证据能证明有其他可能,如发生好的结果?当你罗列完这两部分内容,也许你会发现,让你焦虑的只是许多可能中的一种,且并没有压倒性的证据。不要让自己和自己的想法绑定。把你的想法看成许多经过你大脑的数据,你有力量选择去相信其中的一些、不相信其中的另一些;而不是照单全收。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去相信自己的想法。2.关注直接的经验你的大脑有时候会编造一些故事:有的故事关于“你是谁”,有的关于“你是否安全”,还有一些关于“你是否值得爱”等等。但并不是所有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因为过去负面的经历变得充满偏见。你的头脑是不是始终在重复过去?曾经有些不好的经历发生过,并不意味着现在它们一定会再次发生。问问你自己,经过上次之后,你的应对能力、你的知识储备,以及情境本身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你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你了。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比青春期或儿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你更有能力去选择和哪些人来往,更有能力去识别、并主动离开一个坏的处境。重要的问题是:你在此刻的经历究竟是什么?它是真实已经在发生的么?还是只是可能会发生的?我们因为过去经历而变得偏见的大脑,可能会把这两种情况当作一种情况来处理,给你带来非常不好的感受,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明确意识到这两者不是一回事。3.给你的想法打标签给你的想法分类打上标签,而不是直接去关注想法的内容。观察自己的想法,当你注意到你开始判断的时候,(例如当你开始判断现在的处境多好或者多坏的时候),不要急于关注想法的内容,而是给它打上标签,告诉自己“我在(无端的)判断”。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在担忧,(例如当你开始担心你会失败、或经历一种失去),给它打上标签“我在担忧”。如果你开始批评自己,打上标签“批评”。这个过程能够帮助你脱离想法的内容,避免被内容困住,而让你对“我在做什么”、以及“我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的过程更有觉知。从而你也许可以意识到,是不是有其他方式来看待现在的处境(更客观平和的方式)。4.想得更大更远对于你当下的处境,你是不是看得太过狭隘了?你是不是只看到了负面的部分,而不是看清楚整个图景(thewholepicture)?焦虑会让我们只能注意到眼前的威胁,而无法从更大的角度思考。眼前这个情境,真的像你的焦虑告诉你的那样重要么?5年,甚至10年以后,你还会如此在意眼前的这个问题么?5.先干点儿别的你在为同一件事反复纠结,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时,如果你还死盯着这件事,你就会陷入本文一开始所说的恶性循环。因此,不妨先开始做一些其他的任务,比如期末你写不出论文的时候,可以先看点儿闲书或者做个饭。不要以为这是在浪费你解决问题的时间,往往当你重新开始面对自己的问题时,你会发现自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6.辨识一个想法是不是对你有帮助在第一点中,我们已经谈到,要注意辨识我们的想法是不是真实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真实的想法对我们都是有用的。比如,你现在所应聘的工作要在10个人中录取1个人,因此,你只有1/10的录取率。这个想法是真实的,却对你没有帮助,也许会吓到你自己,让你连申请都交不上去。记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你有用的想法上。7.适当的焦虑是有好处的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焦虑能让人表现更好。这和一种叫做“不现实的乐观主义(unrealisticoptimism)”的心理现象有关。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会有这样的倾向:无视负面的信息,而偏爱那些满足我们的反馈。我们通常会不理性地忽略那些会对我们造成负面作用的信息,而非常快乐地接受对我们某种程度上有好处的信息。一个新的、还未发表的研究(byTaliSharotatUniversityCollegeLondon)指出,当人们焦虑时,这种“不现实的乐观主义”就会消失。他们变得能够客观地接受信息,从而导向更好的决策。也就是说,适当水平的焦虑能帮助你客观认识你的处境,你会能够看到pros和cons,而不是只看到好的一面。最后要告诉大家的是,你们也许还不知道:如果你经常觉得焦虑,这是你智商高的表现。2015年的一个新研究发现了这样一种相关性:焦虑水平高的人,在智商测试中表现更好,尤其是说话表达方面的智力。你觉得这个研究结果是不是准确可靠呢?(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