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焦虑症心电图会异常吗

杨放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三甲全国第15
6天后有号
挂号

焦虑症可能会引起心电图异常,多与焦虑症患者自身的不良情绪影响有关。在进行心电图检测时,建议综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考虑,有助于得出正确判断。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紧张、恐惧情绪为主,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为特征的神经症。焦虑、紧张等情绪产生时,容易影响正常的心率,刺激心脏部位的神经,可导致心率加快,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若此时进行心电图检测,则心电图的T波可能会显示异常。

对于此类情况,一般需要患者平复情绪后重新进行检测,心电图或许会恢复正常。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反复进行心电图检测均显示异常,则需怀疑是否是其他因素所致,比如药物影响、心脏病变等,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来判断。

对于存在焦虑症的患者,建议日常积极调理心态,尽可能规避可能使自己焦虑的人或事,同时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对病情控制有益。

2023-12-22浏览1914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心理咨询科医生推荐
预约挂号
在线问诊
洪磊
精选
洪磊主治医师精神心理科
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附属医院
明天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12人
¥6.50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抑郁、焦虑、头痛、头晕、神经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强迫症、恐惧症、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癫痫、青少年儿童心理等精神心理疾病,尤其在失眠、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治疗疗效上,有丰富经验。
刘昊
精选
刘昊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明天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20人
¥20
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障碍、躁狂症、青少年心理障碍、忧郁症、强迫症、神经官能症、多动症、癔症、心理咨询、睡眠障碍、人格障碍、产后抑郁、药物依赖、双向障碍、司法鉴定、家庭婚姻问题、性心理、社交障碍、网瘾、妄想、疑病症、强迫恐惧、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适应障碍等疾病。
卢朝荣
精选
卢朝荣主治医师普通精神科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三甲
明天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13人
¥10
擅长: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中西药调理、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心理障碍、恐惧症、人格障碍、儿童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戒酒、头痛等,依托长期的临床经验,具备器质性病变的鉴别能力。
查看更多心理咨询科医生

相关推荐

周大亮主任医师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三甲
异常的心电图说明什么
"心电图异常提示,需要结合临床实际的情况判断。异常提示是因为做心电图时导联连接错误、电流干扰、肌肉抖动干扰等导致,不属于实际异常疾病提示。因为个体差异,如呼吸性引起的心律不齐、心脏右位、消瘦的人心脏垂位、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胸前导联幼稚T波等心电图表现,不属于疾病异常范畴,不需要特殊处理。多数心电图异常提示应予以重视,如室速、室颤的特异性心电图改变,以及心肌梗死ST段异常、高钾血症的特异性T波改变等情况,均需结合临床做出积极处置。饮用浓茶、咖啡,或者情绪激动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异常心电图表现,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刘文娴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三甲全国第50
异常心电图的特点
异常心电图在心电图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心脏结构异常,如由于心电图电压改变,P波高矮宽度可以判断心房是否存在异常,QRS波振幅可以判断是否出现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扩大。通过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去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即是否存在与冠心病相关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异常心电图最为突出,如果患者到医院,由于胸痛发生心肌梗死,到达医院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测。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可呈现一系列异常表现,如T波高尖,之后可表现成ST段弓背抬高,T波演变以及Q波形成,这些都是急性心肌梗死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至关重要。异常心电图中大部分是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过速或过缓或不齐或窦房阻滞。其它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它心房颤动、扑动,室颤等。心室颤动相当于心跳骤停,会出现患者生命体征消失,需立即抢救。所以临床异常心电图较为多样,根据异常心电图,首先进行疾病初步判断,判断明确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进一步检查,明确临床患者患何种疾病,需对症治疗。单纯异常心电图不能诊断疾病,需明确心电图存在异常,才能选择检查和治疗,提供基本依据。           
李婷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三甲
焦虑症属于什么异常
"焦虑症是一种神经症性的障碍,患者会出现某些精神活动的异常,比如情感异常、意志行为异常等,患者往往没有感知觉异常、思维异常,认知功能也没有异常。情绪异常往往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紧张、焦虑、担心、害怕、恐惧不安,意志行为异常可能出现坐立不安、走来走去、浑身发抖,或者其他躯体症状,往往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比如胸闷、气短、心悸、发抖、头晕、恶心、尿频等。焦虑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不受影响,对疾病也有一定的认识,有痛苦的感受,并且积极的求治,现实检验能力也不受损。"
周大亮主任医师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三甲
异常心电图特点有哪些
想要识别异常心电图,要将正常心电图的图片熟记于心,然后与之对比。 首先,是心率,正常人的心率是60-100次/分,低于60次/分叫心动过缓,心电图的波形会变得很稀疏每段大于5大格,高于100次/分叫心动过速,心电图的波形会很密集,每段小于3小格。 其次,看心律是否整齐,就是看心电图波形每一小段是否等长,P波、QRS波是否变宽、变高,是否畸形,T波是否高尖,需要记住正确数值与之对比。 然后,看PR间期QT间期是否延长,J点是否上移或下移,ST段是否抬高或压低,T波是否低平倒置,这些与心脏缺血损伤有关,电解质紊乱也会出现异常心电图。
周恒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三甲全国第40
异常的心电图说明什么
异常心电图信息含量较多,轻度异常心电图可能为生理性表现,较明显异常可能提示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病变或心肌缺血等。心房电活动表现为P波,心室除极表现为QRS波,心室复极表现为T波、PR间期、ST段等,在心电图上均可提示疾病信息。如果心电图存在轻度ST段或T波改变,患者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等危险因素,也可能为生理性改变。心电图判断为异位性心律失常,可诊断为心律失常。此外,ST段明显改变提示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病变。心肌病变原因包括心肌缺血、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等。存在高血压或主动脉瓣狭窄导致的左室肥厚,心电图胸导连R波和S波振幅可存在一定体现。因此,异常心电图信息量较大,可能为正常生理性情况,也可能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应结合临床症状,在医生判断下再行相应检查确诊。
康云鹏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三甲全国第50
心电图异常严重吗
"心电图是临床中常见的检查,且作为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在日常诊病或体检中都很常用的心电图。1、心电图能够看到心脏的频率,也就是心跳。2、可以看到心脏节律,也就是每次心脏跳动是否规律。3、还可以看到心肌有无出现缺血。如果诊断发现存在心电图的异常是否严重,需要明确心电图室在哪方面出现异常。如出现ST段抬高,预示着心肌梗死,则是非常严重的现象。如果仅发现房性早搏,可能是生理现象,则不是很严重。"
魏晓冬主治医师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三甲
异常心电图有问题吗
"异常的心电图代表患者目前这份心电图,不是一份非常标准的正常心电图,但是不一定异常的心电图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可能仅仅不是特别的标准而已,非特异性改变的心电图也属于异常心电图。还有一些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或者稍微有偶发性的早搏,这些心电图都可以叫做异常心电图,但是异常心电图严重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有一些异常心电图可能代表患者目前已经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这种情况相对有问题,而且非常的严重。对于轻微的心肌缺血或者偶发的早搏虽然存在问题,但是并不严重,建议患者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结合实际临床症状以及进一步的检查明确诊断。"
刘涛副主任医师
湖北省中医院三甲
心电图异常严重吗
"心电图异常是否严重需要根据心电图异常的类型,以及是否有相关的症状来决定。对于合并胸痛、胸闷症状的患者,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往往提示冠心病的可能性,严重程度需要根据冠心病的类型来判断。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无症状心肌缺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型,以及猝死型,对于猝死型心肌梗死型较严重。\n另外对于心电图,如果提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往往容易造成死亡现象的发生,是严重的现象。另外心电图可呈现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室间,伴随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也是非常严重的现象。"
李世锋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三甲
心电图异常严重吗
对于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严重程度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而定,有的心电图是可疑,或简短的ST-T改变,性质待定。可以见于几种情况,正常人可以见到ST段T波变化,可能要结合临床情况。还有的心电图确实很严重,如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疾病,如出现心肌梗死,可导致猝死。故心电图异常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可以见于正常人,也可以见于异常人。
李洪宇主任医师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甲
心电图异常是什么意思
心电图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可以记录人体心脏的活动,反应心脏的健康情况。与正常人的心电图不一致都叫心电图异常,有些心电图异常是正常的变异,不具有诊断意义,有些是疾病的心电图表现,具有诊断意义。 心脏疾患都有自己的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比如心肌缺血的T波改变、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急性心梗的心电图表现等,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是体格检查和临床检查的必检项目,具有临床意义。